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统战理论

从“第二个结合”看统一战线的文化基因:大一统与和合文化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网站 http://www.mmzy.org.cn [大] [小] 2023-11-09

民盟天津市委会理论研究会课题组

 

一、从二十大报告看追寻统一战线文化基因的必要性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统一战线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着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根植于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为我们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保证、特色要素。当前,时代的演进、实践的发展,都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上深入回答统一战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追寻统一战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进一步深化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推动统一战线理论创新、事业前进。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对于统一战线理论来说,这种文化贯通、历史扎根的基础,就是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大一统思想与和合文化。大一统思想强调在政治和文化上的高度统一,和合文化着眼于妥善处理一致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吸取了以上二者中的有益部分,又糅合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原理,并在实践中充分结合中国的实际,不断创新发展。

二、统一战线的文化基因之一:大一统思想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发表重要文章《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中强调:“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包括……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大一统思想的重视,对我们理解统一战线的文化基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中华文明推崇大一统思想的自然原因

古代世界各主要文明国家中,中国独具东亚的尽头,这里西高东低,西面是高大的山脉,北面是宽广的荒漠,东、南是海洋,地理具相对封闭特征,在这样的环境中演进的中华文明,具有四周向中原无形的“内推力”,逐步形成自成一体的“天下观”,其中最为特征的一点是大一统观念,即天下必须“定于一”。这种观念的形成,也同中国在季风气候下自然灾害频发,需要一个强大高效的行政系统承担社会救助职能有关。保持天下一统,就必须把权力集中到中央,由此保证社会秩序安定、中央政令推行。

(二)中华文明发展大一统思想的文化基础

中国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第一个高峰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的众多学说丰富多彩,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但是这些不同的思想,却在秦汉时期得到了统一,特别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这种统一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此后的历代统治者,都以此为准绳,将儒家文化作为主流文化推崇,始终未曾有大的改变。也正是在文化上统一之后,大一统的思想便深入了人心,历数中原王朝的每朝每代、每一个统治者,几乎都有一统华夏的理想。

(三)中华文明实践大一统思想的历史进程

在我国历史上,一旦中央权力出现弱化,区域性的离心倾向甚至分裂势力就会乘势而起,给民族带来连绵的灾难。而国家统一、中央权力集中时,往往是社会安定繁荣、经济持续发展、国力显著提升的时期。周朝的大一统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上,但诸侯强而周天子弱,最终周朝崩溃。秦始皇扫灭六国、一统天下之后,重建了大一统,废封建、立郡县、强君主,形成了区别于周制的秦制,建立的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政治制度,奠定了两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础。汉代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注入秦制之中,实现了制度与文化的有机结合。隋唐之后,科举制日趋成熟,科举制把儒家文化与官僚系统连接起来,保障了大一统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使儒家大一统思想融入社会生活。宋元明清等朝代都继承了大一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形态。

三、统一战线的文化基因之二:和合文化

2021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讲话,其中提出:“面对共同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政党作为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要锚定正确的前进方向,担起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进步的历史责任。”2022年7月,第14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该文指出,要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合,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精神特质的概括之一,也是对未来的期许与追求。统一战线的思想内核,与和合文化高度契合,

(一)和合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观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十大报告指出:“……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和合文化,根植于天人合一的观念,是中华民族将宇宙观运用到世界观、社会观的具体体现。

著名思想史家钱穆对中华和合文化深有研究心得,他说:“中国人常抱着一个天人合一的大理想,觉得外面一切异样的新鲜的所见所值,都可融会协调,和凝为一。这是中国文化精神最主要的一个特性”,认为西方文化似乎冲突性更大,而中国文化则调和力量更强。钱穆考察了历史和现实的中西方文化性格和国民性格,指出:“西方人好分,是近他的性之所欲。中国人好合,亦是近他的性之所欲。今天我们人的脑子里还是不喜分,喜欢合。大陆喜欢合,台湾亦喜欢合,乃至……全世界的中国人,都喜欢合。”

民盟先贤、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重视研究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他指出:“‘和合’一词起源很早。用两个字表示,称为‘和合’;用一个字表示,则称为‘和’。……不同的事物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谓之和,和可以说是多样性的统一。‘和实生物’,和是新事物生成的规律。”

(二)和合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和而不同、和合共生

我国古代思想家强调“和合”,并不否认事物的本来矛盾和进行必要的斗争。”他认为“和合”不是等同,更不是社会领域的“无冲突境界”,而是通过矛盾的克服,形成总体上的平衡、和谐、合作即和合状态。从这点上说,和合文化有助于我们认识事物的矛盾并正确掌握斗争的尺度。我们推动事物的矛盾转化,正是为了促使新的事物即新的和合状态的产生。

西周末年,伯阳父同郑桓公谈论政局时,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讲万物为什么能够生生不息的原因,在区别“和”与“同”两个概念的过程中揭示了差异是一切发展的契机,回答了万物起源、万物变化发展之源,其中“和”是世界万物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春秋时期的孔子称赞“和而不同”的存在状态。中国传统文化一向重视差异、差别,很早就认为不同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如果说“和实生物”重在讲万物因差异之间的协调、匹配、契合带来变化发展,那么“和而不同”则表达了万物如何存在的基本理念。

古代思想家谈论“和”、“和合”在的前提和目标就是:“共生”,即世界万物不仅互联共生而且追求共生,世界、社会是在和合共生中成就的。恰当地使用“和合”有利于相关各方都受益,利他利己。任何个体利益都存在于群体性利益的和合共生之中,这是社会和合共生的基础逻辑。

(三)和合文化的方法论是和衷共济、求同存异

2016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也是东方文明的精髓。”这个重要论断,对治国理政、社会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统一战线等各领域都彰显出重要的引领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和为贵;其内在精神强调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这种以和谐为主导价值的文化,其本质属性是和,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协调。“合”是联合、合作。崇尚“和合”,和衷共济,兼容并包,求同存异,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念和民族心态。这种文化传统就是中国特色协商民主“求合作,达共识”价值诉求的源头。在承认不同事物之问有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中,取长补短,相互融合,使之达到最佳状态,促进新事物的孕育、产生和发展。中国政治文化传统中的“中庸”、“中和”思想,也与“和合”文化、和衷共济、求同存异等观念一脉相承。

四、统一战线是融合大一统思想、和合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一)大一统思想是统一战线固守同心圆圆心的历史底色

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搞统一战线是为了壮大共同奋斗的力量。团结要有圆心,固守圆心才能万众一心,画好最大同心圆。大一统思想认为,统一的局面符合人民和平生存和稳定发展的期望,国家的统一不仅与自己命脉相连、而且与自己命运与共。作为精神层面的“大一统”意识则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大一统思想的内核——集中统一的领导,是统一战线固守的圆心,在当前具体表现为维护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广大成员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将长期以来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不断巩固团结合作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二)和合文化是统一战线画好最大同心圆的本质特征

     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思想积极地吸收了和合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在长期的统战工作实践中,以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为指导,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努力寻求与自己有着各种差异的党派和政治力量之间的思想、目的、利益共同点,与之结成同盟,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如党的二大纲领,就是“和而不同”思想的结晶。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也运用这一概念,争取到各民主党派和进步团体的支持。新时代的统一战线工作,以“和”为前提,讲求“求同存异”,更讲“聚同化异”,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政治文明中保持一致性和发展多样性的理解认识进一步深化。求同、聚同是工作基础,存异、化异是重要任务,把握同的基础、同的核心,理解异的存在、异的区别,最大限度存异、灵活适度化异,是统一战线对和合文化的具体应用。我们应当深刻认识统一战线思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充分彰显其政治价值、文化价值;我们应当站在“两个结合”的高度,不断加强对制约统一战线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时代实际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中,寻找有利于发展和完善这一思想的各种理念。

(三)深入学习领悟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统一战线凝心聚力的效能

团结才能胜利,奋斗才会成功,二十大报告在标题、主题中都突出了团结奋斗。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接近目标,越是形势复杂,越是任务艰巨,越需要广泛凝心聚力,越需要各方面勠力同心。大一统思想、和合文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统一战线理论的文化基因。有鉴于此,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要领悟好、运用好习近平关于做好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有关内容,充分吸收文化的滋养,结合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加强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大团结大联合,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全国人民大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新的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本文作者:民盟天津市委会理论研究会课题组。本文为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课题”成果。课题编号:TJSYZX202316)

责任编辑:民盟天津市委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