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盟员风采 > 专家学者
爱在祖国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与松本米子夫人的故事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网站 http://www.mmzy.org.cn
[大] [小]
2004-09-06
张光武
这是一个充满科学灵性的世界,但也时时溅起五彩斑斓爱的浪花;这是一个以数字为臣民的理性国度,却又总能感受到春风拂面般的人间温情。
这是一个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发生在数学王国里的故事,从樱花盛开的东瀛岛国,到西子湖畔的浙江大学,一直演绎到黄浦滩头的复旦大学。故事的主人公是享誉国际的一代数学大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已故民盟中央名主席苏步青和他的日本夫人松本米子。
农家子弟只身负笈东瀛
1919年秋,农家子弟出身的苏步青以全校第一的成绩毕业于温州市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怀揣恩师洪彦远校长资助的200块银元,从上海登船,只身来到日本东京。次年春天,他创造了用3个多月的时间通过日语关的记录,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东京高等学校。入学三年,他年年都拿第一。第四年,也就是1923年9月1日,他遇上有名的东京八级大地震。第二年以优等成绩毕业于该校。这一年春天,他作为唯一的一位中国留学生报考著名的仙台东北帝国大学,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参加考试的十几个国家的90名考生,只有9人被录取,考分都在两门考试(解析几何和微积分)190分以上,他的成绩是200分。
1927年,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主任林鹤一教授聘请正在攻读研究生的苏步青担任代数课的教学工作,并由学校正式聘任为讲师。由于在东北帝国大学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一个外国留学生兼任过讲师,加以那个留学生又是中国人,为此成日本报纸的一条新闻。1929年春,苏步青又在一般曲面研究中发现了四次(三阶)代数锥面,用几何的构图刻划出曲面的高阶微分性质。在国际数学界引起很大反响。这一成果随即被人称为“苏锥面”。他也由此获得东北帝国大学研究生奖学金。从而打破了该校历史上从未将研究生奖学金授予外国留学生学生的记录。到1931年初,他已有41篇仿射微分几何和射影微分几何方面的研究论文在日本、美国和意大利等国的数学刊物上,这些研究成果后来陆续在国际数学界得介绍和引用,有人还将他喻为“东方国度上空升起的璀璨的数学明星”。不久,他便成为继陈建功以后第二位在东北帝国大学获得理学博士称号的中国人。
樱花仙台郎才女貌喜结良缘
仙台的樱花,是每年春天的信使。一夜春雨过后,千株万株,开满枝头的,尽是绚丽夺目、美不胜收的樱花。
在青年数学家苏步青的眼里,比樱花更美的是他面前的松本米子小姐。
1926年,在考朋友茅诚司的介绍下,正在东北帝国大学攻读研究生的苏步青在不二寮认识了本校松本教授的女儿松本米子。松本米子小姐才貌出众,还弹得一手出色的古长筝,经常在电台演奏筝曲,是帝国大学许多大学生追求的对象。
松本教授曾经有言:
“谁能够考得第一名,我就把女儿嫁给谁”。
在众多的追求者中,唯一获得松本小姐青睐,正是品学兼优的中国留学生苏步青。从樱花到富士山,从大海到蓝天,从古筝音乐到中日文化的源远流长,从日本的书道、茶道,到中国的书法、茶经,从陆羽、怀素、王曦之,到善舞剑的公孙大娘和绝代诗圣李白、杜甫……两个年轻人越谈越多,越谈越投机,感情越来越深厚,终于到了谈婚论嫁的一天。他们的婚事,尽管松本教授不太赞成,却得到了松本米子小姐母亲的支持,于是,两年后,在樱花盛开的日子里,这幸福的异国青年走到了一起,在风景入画的仙台市喜结连理。松本米子自此改从夫姓为苏米子。
这对新人初在松本家的亲友面前亮相时,米子夫人还担心亲友讥笑自已的夫婿是中国人,不免精神负担重重,甚至不敢公开苏步青的中国国籍。一直等到苏步青获得东北帝国大学理学博士学位,日本报纸纷纷报道了这一杰出的中国留学生的事迹,亲友们才恍然知道苏步青的真实国籍。于是,他们又开始责怪说:
“有这么历害的中国夫婿,为什么不早告诉大家”?
虽然人心若此,世道常理,从中也能看出来米子夫人对苏步青的爱心之良苦。
你爱中国,我也爱中国
婚后一年,苏步青和米子夫人有了第一个女儿,苏步青已是日本乃至国际数学界榜上有名的人物。成家,立业,人生这两件大事,他都如愿以偿,完全可以在日本继续他的数学研究,向事业的高峰攀登,但他不作如是想。出国之前,他就与学长陈建功相约,学成归国,在故乡建设一流的数学系,如今,他素所敬仰的陈建功学长已经如约先期学成回国,他又岂能因一已之私,情留东瀛,更就此忘记当年立下的报效祖国的宏愿呢?但当时的事实是,松本一家都希望他留在本工作,东此帝国大学已发出聘书,换留他在校任教。
是去是留,无疑成为当时萦绕苏步青心头的一大难题。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当他把心事向夫人盘托出后,却得到了夫人的充分理解和支持。
“你来作决定吧。无论你去到哪里,我都会跟着你”。夫人那双美丽的眼睛中,流露出来的是丈夫一片深情的爱。
“那么,我坦率地告诉你,我志向已定,毕业后回到自已的祖国去”丈夫觉得哪怕对妻子有一丁点儿的隐瞒真情,也是难以自对。
“那好,我也去中国。你爱中国,我也爱中国。”在夫人的眼里,丈夫的祖国就是自己的祖国,丈夫的所爱就是自己的所爱。崇高而无私的爱哪!
“我们有所不同。我到中国去,是回自已的故乡,你到中国去,却是告别故乡,离别亲人。再说,中国的生活要比日本的生活要艰苦,你真的不怕吗?”把困难说多一点,说透一点,其实内心还是希望妻子一旦作出决定,日后不要后悔。丈夫对妻子的一片真情,至此也毕现无遗。
“我不怕,我真的不怕。中国是你的故乡,也就是我的故乡”。夫人嘴里吐的每一句话,在丈夫的耳里,都胜似天上人间,一切最美好的音乐。仙台,樱花,美丽的富士山,你们将永记这段美好的人间真情!
有了米子夫人的支持,苏步青更是归心似箭;有了米子夫人的支持,苏步青相信她一定会和自已同心协力一起去克服回国后面对的一个个困难。
于是,尽管在日本的亲友、同学和老师一再地换留;尽管当时的国内,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回去后吃苦不算,还有可能断送学术上的辉煌前程;尽管东北帝国大学恳挚地表示愿为之保留半年职位,一旦回国后遇到麻烦,仍可以随时回来就任。但苏步青去意已定,既然夫人愿意与自己双栖上双飞,共度甘苦,回国后所有的
困难,所以的顾虑便不在话下了。
1931年春,是苏步青第一次回国,他的目的地是杭州浙江大学,他的学长陈建功两年前便与他相约,在那里,在自己的家乡,白手起家,培养中国的数学人才。因为此行的一切尚属罔然,他们米子夫人和两孩个子安排在松本家暂住。
米子深情的目光说明了一切
到了浙江大学,虽然暮春三月的江南景色依旧,西子湖畔,莺歌燕舞,游人如织;雷锋塔下,落英缤纷,芳草鲜美。但苏步青面对的实际情况却令他十分尴尬:浙大的条件,远比他想象的还要差的多。聘书上写明的月薪是大洋300元
,这比燕京大学聘任他为教授的240元美金已是相去甚远
。可没有想到,由于学校经费无着,他虽然名为副教授,却连续4个月没有拿到一分钱!如果不是在上海兵工厂做工程师的哥哥及时救助,苏步青几乎就要去当掉身上的衣服。这样一来,,谋生问题已成了摆在苏步青面前的头等重要的问题,加上在他的身后,还有米子夫人和两个孩子,一个家庭需要他去挣钱养活。仿射微分儿何也好,欧几里德也好,阿基米德也好,那都比不上吃饭问题来得实际,苏步青思来想去,觉得摆在他面前的似乎只剩下一条路;回到日本去。
许是风声传到了浙大校长邵裴子的耳中,这位惜才如命的教育家连夜敲开苏步青的房门。
“我听说,苏先生准备重归日本……”惴惴的,邵校长问话时脸涨得通红。
“我实在面临诸多困难,事出无耐,确有此想法……”吞吞吐吐的,苏步青回答时脸也涨得通红。
“不能回去!你是我们的宝贝……”邵校长情急之中,脱口而出。
一听见“宝贝”二字,苏步青一阵震惊,一时间,如有热流溢满全身。
“这是真的?”他几至不相信自已的耳朵。
“真的,真的,千真万确,你是我们的宝贝!”邵校长为自已居然脱口说出如此动情的真话而兴奋不已,他再一次地表示肯定。
“好了,那就不走了,那就不走了!”苏步青活脱脱就象一个孩子似地,攥紧邵校长的手连声地说。
一对多么可爱,可敬的书呆子哪,即使再过100年,人们还是会说,在他们身上,正是代表着中国知识分子的希望和未来!
邵校长离开后,苏步青激动得一个晚上没有睡好。这是他从日本回国以来最兴奋的一个晚上。
几天以后,邵校长亲自为苏步青筹到1200块大洋,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也解决了他心头悬而未决的去留问题。
这一年夏天,苏步青回到 日本接家眷。在松本家,他感到了重重的阻力。几乎所有的人都劝他留下别回中国去了,这一次,连岳父松本教授也出面对他挽留。
“帝国大学为你保留了讲师席位,讲师的工资足够你们全家开销了。”
苏步青知道,国内的条件确实无法跟日本相提并论,他把眼光投向了米子夫人。
“我爱你,我支持你回中国——”米子深情的目光说明了一切,“而且,这样对两个孩子的教育也有好处。”
而此时的苏步青的脑子里,还一直盘旋着邵校长说的那句话:
“你是我们的宝!”
士为知已者死啊!
不久苏步青一家就回到中国,回到了他曾立下宏愿要为祖国培养许多数学人才的浙江大学。从那时起,米子夫人就一直没有离开过她深爱着的丈夫的国家,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位贤淑善良日本妇女,一直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生儿育女,相夫教子。支持着丈夫为祖国和人类的科学教育事业奉献自已的全部才华,一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息。
我吃惯了中国皮蛋
1937年7月,卢沟桥头一声炮响,引发了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
同年8月13日,上海爆发“八、一三”事变,日寇飞机对江浙一带的狂轰滥炸,使得人间天堂的杭州西湖不再是浙大师生课读的乐园。11月,日军在距杭州仅有120公里的全公亭登陆,浙大决定搬迁。
其时,正在忙于系里内迁事务的苏步青忽然收到日本东北帝国大学发来的特急电报,电报中告知,帝国大学决定再次聘请苏步青回校任数学教授,一切待遇从优。国难当头,苏步青哪有心思理会此事,他和米子夫人分了工,他忙活系里的内迁准备工作,夫人主内,负责家里的内迁准备工作。
又过了几天,有一个日本驻杭州领事馆的官员找上门来,直截了当地对米子夫人说:“作为日本人,不知米子夫人是否愿意来领事馆内品尝自已家乡的饭菜?我们谒诚以待。”
“十分遗憾,我自下嫁苏君,已过惯了中国人的生活,吃惯了中国人的饭菜,譬如中国的皮蛋,还有绍兴的乳腐。”米子夫人不卑不亢,绵里藏针的一番话,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对方只能悻悻而去。
原来,米子夫人刚到中国时,对中国的饭菜确实不适应,尤其是乳腐,偏偏乳腐又是浙江人的看家菜,跟着浙江平阳卧牛山下农家出身的苏步青,米子不也得吃,吃不惯也得吃。好在苏步青体贴夫人,知道她讨厌吃乳腐,干脆就把乳腐皮去掉,在上面抹上一点糖,慢慢的,夫人也就习惯了吃乳腐。还有皮蛋,日本没有皮蛋,米子跟着丈夫,也吃惯了中国人别有风味的松花皮蛋。为了照顾夫人在日本养成的冼澡的习惯,苏步青还特意
弄来一只铁桶给米子当浴缸,于是,米子夫人在西子湖畔也能每周洗上一次澡。米子回答领事馆官员的一番话,说到底,也是表里如一的实话。
有了夫人的支持,苏步青全无后顾之忧了。几天后,又有人来游说苏步青,留下吧。你夫人是日本人,你是日本女婿,日本人不会对你不利的。
“你的意思,就是要让我当汉奸哪!”苏步青一针见血,干脆利落地打发了对方。
然而,当夫妇俩义无返顾地准备随校内迁时,一封来自仙台的特急电报,使苏步青一家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岳父松木教授病危!岳家的意思自然是要女儿女婿立刻赶往仙台与老人见上最后一面。骨肉亲情,世道常理。苏步青真正举棋不定了。他把手中的电报递给米子夫人,他的意思是,虽然他不能去日本,但他不愿阻止夫人:
“以目前的时局,想来你也理解,我是没有办法回仙台去了。还是你去吧,我留在自已的国家。”
苏步青万万没有想到,夫人的回答竟是如此果断;
“我跟着你!”
每一个字,就象重锤,一声声,敲击着年青数学家的心。这不就是从小在腾蛟镇和平阳县城里,在温州市街上听到的《天仙配》之类的戏文里,在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里读到的。那种人世间最美好的、最坚贞的爱情吗?苏步青感奋不已,他紧紧地拥抱着妻子,久久说不出一句话来。
浙大开始搬迁了,苏步青一家因孩子小,行动不便,只能在建德乡下暂避。已接替邵校长的竺可桢校长在百忙之中,仍记挂着苏步青和他的日本夫人,他特意地赶往苏家探视,并对苏步青说:
“苏先生,你夫人是日本人,此行路上不免会有人要盘问检查,万一有个闪失,还会有性命之虞。我已经替你向朱家骅(时任浙江省政府主席)要来一纸手令,上面明令沿途军警不得盘问检查。”
苏步青和夫人听了,除了感佩,已无话可说:
果然,苏步青后来从建德送家小回温州途经丽水时,有一汽车站站长上前检查说:“假如我没有看错的话,你的夫人是日本人,按规定我们要检查的。”
苏步青先是出示浙大校友、时任国民政府第三战区交通电讯管理局局长赵增珏的介绍信,那站长摆摆手,表示不买帐,苏步青连忙把朱家骅的那份手令递上,站长立时脸色变得和缓起来,改口说:“那就不要检查了。”
1940年春,苏步青刚刚到达遵义不久,竺可桢校长就主动来找他了。
“苏先生,看来你不能等到暑假再回去,现在从衡阳回回浙江的这条路还免强可以走,将来肯定是要阻断的,你还是赶快去把家眷接回来吧。”
苏步青一时既感动又为难:
“搬家要许多钱,而我现在连路费都不够哪!”
竺校长似乎早有准备,一迭连声地说:
“不用愁不用愁,钱的问题我们学校替你包下来了 。”
又过了几天,竺可桢校长亲自批下了900块大洋,这在当时是一笔很大的数字。
这一年5月,在4位正要去遵义上大学的同乡同学的帮助下,苏步青一家从平阳起程,走了半个多月,终于到了位于贵州湄潭的浙大分校。在苏步青而言,自是将浙大两届校长视人才为宝贝的亲身经历深深地铭记在心。
花生米戒烟
抗战进入艰苦的相持阶段,大后方经济崩溃,物价飞涨,大学教授靠菲薄的工资已难以养家糊口。苏步青便买了农具,干脆把与生物学家罗宗洛一家合住的那所破庙前的半
亩荒地开恳出来,种上些时令蔬菜。好在他本是农家子弟,农活干来也得心应手,每天放课后,便在地里浇浇水,松松土,再施上点肥,除虫,大教授一时在众人眼里成了老农。没想到,有一次湄潭街上菜馆的蔬菜断了档,径自跑到苏步青的菜地里割去了好几筐花菜。
那天,竺校长来湄潭分校视察,傍晚时分,特意去苏步青家探望,正好撞见苏步青在家里翻检霉烂的芋。竺校长毕竟是读书人,指着那摊山芋问:
“翻动此物何用?”
苏步青直告:
“这是我几个月来主要的粮食。”
当时苏步青每月薪金350元,要维特一家8口人,实在是难以为继,于是便于米子夫人精打细算,将山芋蒸熟后蘸上盐巴当主食吃。
竺校长听后,皱紧眉头说:
“苏先生,你不是有两个儿子在附中念书吗?这样吧。我让学校给他们管饭吃。”
可是,当孩子们拿了竺校长的便条去找附中校长胡家健时,问题又出来了,按学校规定,公费生必须住进学校,但当时苏家实在是连两床被子都抽不出来!这层麻烦又让竺校长知道了,于是再次特批苏家的两个孩子可以住在家里仍享受公费待遇。到了第二年,竺校长把苏步青作为“部聘教授”上报教育部,于是工资增加了一倍,就不再为稻梁愁了。
苏步青的烟瘾很大,一天抽下来,总要抽掉两包半烟。后来,听说陈健功学长戒烟,他不觉心里一动,想到自已家中子女多,8张嘴天天靠吃山芋打发日子,最便宜的老刀牌香烟也在不断涨价,他突然觉得问心有愧。那天,他怯怯地,对夫人开了口:
“听说,健功先生戒烟了。他比我大九岁都能戒,我,我也戒!”
夫人笑了,笑得真甜,苏步青好久没见她这么笑了。
“是啊,早该戒了。下点决心,我来管住你。”她还是那么款款,口气糯糯的。
刚开始戒烟时,苏步青觉得特别难受,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整个人就象魂魄让天上的鸟给叼走了似的,还时不时地把手插进口袋作摸烟状。米子夫人见他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灵机一动,连忙抓起一把花生塞在他手里。不意一计奏效,0多天后,靠着米子夫人的花生,苏步青竟顺顺利利地兑现了戒烟的诺言。
在湄潭期间,苏步青为中国的战时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了大批数学人才,可他和米子一家也为之作出了巨大牺牲。他的一个小儿子,因为营养不良,在湄潭出世不久就不幸夭亡。还有一个儿子在抗战期间竟从未吃过糖,以致当他后来第一次吃到白糖时,竟十分惊讶地问父母:
“怎么盐的味道是甜的呢?”
也正是在这段艰苦的日子里,苏步青不仅培养了包括熊全治、白正国和张素诚在内的许多一流数学家,他本人在微分几何学,影射曲线论的研究上也取得为世人瞩目的成绩。德国著名数学家布拉煦凯称颂他是“东方第一个几何学家”,欧美和日本的数学家将他们从事的微分几何学研究是“浙大学派”,另一位著名的数学家陈省身则赞誉他“创建了一个数学几何的学派,培养出了许多优秀折学生”,并“在曲面的仿射和射影微分几何方面论著卷帙浩繁,获得过多项漂的成果。”
相濡以沫见真情
建国以后,苏步青于1952年从浙江大学调入上海复旦大学。
1956年,这位驰誉中外的数学家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
那次接见的起因是,1955年12月,苏步于参加了由郭沫若担任团长的科学代表团前往日本访问。当时中日尚未建交,回国时原拟乘坐飞机,结果因故改乘轮船抵达上海,回到上海时已是12月31日了,代表团共9人,除了他和著名的生理学家冯德培外,其它7位都去了杭州,并在那里受到毛泽东的接见。1月8日,毛泽东来到上海,点名要补充接见这两位科学家。
当晚,在南京西路中苏友好大厦(今上海展览馆)大厅,陈毅市长向毛主席介绍了苏步青。毛主席热情地申出大手,紧紧地握住苏步青的手,带着一口亲切的湖南口音对苏步青说:
“我们欢迎数学,社会主义需要数学。”
随后毛主席就招呼大家在一张园桌前就座。同桌还有罗瑞卿、周谷城和著名的医学教授黄家驷等。那天,毛主席跟大家谈笑风生,十分尽兴,这是苏步青第一次见到自已敬爱的人民领袖。
5年以后,1961年“五一”节前夕,毛主席又来到上海,接见苏步青和周谷城、谈家桢、周信芳等人。
1966年,文革祸起,苏步青难逃劫运。后来,他又接到造反派“通令”,带上被子铺盖,被关进了学生宿舍的一个单人房间,被责令写检查和交待,一关就关了四个月。
1968年的一天,苏步青正在宝山县罗店镇“劳动改造”。忽然,一个工宣队头头跑来对他说:“苏步青,毛主席解放你了!喜出望外之下,苏步青兴奋得简直有点控制不住自已。原来,在八届十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主席亲自点名解放了8位教授,这8位教授是,北京的吴晗,华罗庚,翦伯赞和冯友兰,上海的苏步青,周谷城,谈家桢和刘大杰。其时,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在被告知可以回家的第二日晚上,因造反派对毛主席的这一指示予以封锁,老人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与夫人双双自尽。中央为此追查下来,造反派才决定对外宣布毛主席的指示。
在那次点名解放8位学者的会上,毛主席一时记不起苏步青的名字,说到还有一个搞数学的,周总理马上接口说,“叫苏步青”。
“对,苏步青,七斗八斗,没有命了”。
就这样,毛主席的一句话,救出了一个大数学家苏步青。
当被告知可以回家后,苏步青归心似箭,近不及待地冲回到家里。跨入家门,他惊呆了,米子夫人的一头青丝,竟变成了一片银发!
“伍子胥一夜过昭关,”米子夫人这都是为了她的夫君苏先生愁出来,急出来的呀!
更令苏步青心里感到痛楚的是,夫人还一如住常,强作欢颜地对他说:“一切都会好起来,先生要看得远一点哪。”
此时此际,苏步青的心情复杂极了。想到这么多年来,米子不辞劳苦,以一个日本名牌大学教授小姐之尊,一心跟定自已,回到中国,在最关键的时刻,又毅然做出决定,随校内迁,颠沛流离,走南闯北,更兼生儿育女,操持生计,含辛茹苦,全无怨言,与自已,与浙大师生,与整个中华民族共度难关,大义可嘉。1953年更欣然加入中国国籍,对自已,对8个子女,对家庭,情真意切,似海洋!不想苦尽甘来,刚刚盼到红日高照,神州祥和,眼见自已百尺竿头,锐意进取,科学研究,方兴未艾,桃李天下,师生共图数学科教大业,偏逢文革劫难,她再次为自已受累,多少生活重担,多少人间不堪,她一力承担,自已欠她实在太多,今世恐难偿还!事到如今,更叫自已,再一次体会到,涸辙之鱼,相濡以沫的滋味!
叫十八罗汉统统回来
1977年8月,已是春回大地,神州复苏,小平同志专程邀请全国30位有影响的科学家、教育家赴京座谈科技和教育工作,苏步青也在受邀请之列。前去首都机场迎接苏步青的一位教育部负责人在车上对他说,座谈会计划开5天,由小平同志亲自主持,并希望苏步青准备发言。
“发言,当然要发,而且一定要发!”其时的苏步青,恨不能在车上就把十年来所有压抑在心头的愤怒和忧虑统统宣泄出来,所有萦绕在脑际的计划和设想统倾诉出来!
当晚,在下榻的民族饭店卧室,时过12点,这位年逾古稀的老科学家还象年轻人一样,转侧床头,兴奋地无法入睡。
次日,在人民大会堂台湾厅,小平同志跟30位劫后重生的科学家、教育家亲切见面,小平同志对大家说:
“这次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主要想听听大家的意见,向大家学习。外行管理内行,总得要学才行。我自告奋勇管科技方面的工作,中央也同意了。这两条战线怎么搞,请大家发表意见。”
小平同志的话音刚刚落地,苏步青第一个请求发言。小平同志含笑点头。他显然认识苏步青。
苏步青发言了。他先是历数了“两个估计”对中国教育的误导,控诉了林彪、“四人帮”对科研教学队伍的破坏,要求实事求是地估计17年教育的成绩和知识分子现状,并建议恢复和重建科研教学队伍,让离队的科研教学骨干归队,把停顿多年的科研教学活动尽快开展起来。
他讲得十分激昂,十分动情,语调抑扬顿挫而又不失条理,还不时地挥动手臂。整整十一年了,他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讲。
他又提议,应该恢复大学招生考试制度,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这是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培养人才的当务之急呀!还要改进学术刊物的印刷出版水平,促进研究论文的及时发表交流,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
小平同志和在座的领导,科学家、教育家们都认真地倾听着,不时地点着头,或是交换着意见。
当苏步青谈到60多位青年数学爱好者给他寄去论文,其中有14人很有数学才能,可以作为研究生加以培养,小平同志立刻侧身对身边的教育部负责人说:
“你通知这14位青年,让他们到苏步青同志那里考研究生,来回路费由国家负担。”
当苏步青又谈到复旦大学数学研究18位被称为“十八罗汉”的科研骨干,除了两人外,有16人至今没有归队时,小平同志语气激动地对教育部的同志说:
“叫他们统统回来”!
那次座谈会以后,数学所的那“18罗汉”很快回来了一批,充实和加强了科研教学力量,由苏步青推荐的那批青年中也有12人成为复旦大学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后第一批研究生。
不久,苏步青出任复旦大学校长,全面负责领导这所全国重点大学的教育科研工作。1988年4月,这位望九高龄的著名数学家当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与此同时,他还出任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主任。
此情可待追忆时
对于苏步青来说,事业和家庭构成了他的生活的全部,而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60年里与他朝夕相处的米子夫人。
出身于书香世家的米子夫人性情高雅,从年轻时起就爱好音乐,善弹古筝,又长于花道和书法,可是,在和苏步青结婚成家后,她把这些专长和爱好自觉地淡化,直至完全放弃,全力以赴地支持丈夫的事业。对米子夫人这种为丈夫和家作出全面牺牲的精神,似乎很难作出评论,但在这位来自东瀛之国的女性身上,毕竟体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伟大的爱的精神。米子夫人不但是一位贤妻,而且是一位绝对称职的良母,她对8个子女的教育十分严格的,但即便是在家累的再重,经济压力再大,身心交瘁的情况下,这位善良的母亲也从来没有动手打过孩子。
日本妇女是以勤劳俭朴著称的,米子夫人更是这美德的典型代表,且不说在浙大,在湄潭的烽火年月里,米子夫人也表现出来的那种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品格,人们也许会说,那是环境的使然。建国以后,作为全国屈指可数的一级教授夫人,米子夫人仍然为孩子,为全家人做出了节俭的榜样。进入1960年代以后,苏步青的工资收入逐渐增加,加以大的的孩子陆续参加工作,家累也渐渐减轻,终于有一天,苏步青望着劳苦了半辈子的夫人,满含深情地提出;
“给自已也添几套衣服吧,毕竟……”
还没等他说完,夫人就开始摇头了:
“我们家里有那么多孩子,家庭负担毕竟很重,再说我在内操持家务,实在不需要多做衣服的”。
这句话一直拖到了“四人帮”粉碎以后的1979年,在苏步青的极力催促下,夫人才添了两套新衣服。一套,穿着回到阔别43年的故乡,这可是她从1936年随丈夫来到中国后第一次重新踏上故国的土地啊!穿上了新装,她是为担任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和著名的数学家的丈夫苏步青,为她的第二个祖国——中国争气啊,从来就是识大体、顾大局、明大理的米子夫人哪!还有一套新装,她一直放着,她是个细心的女人,她知道每个人总会有离开人世的一天。她又是要强的女人,一个很特别也很伟大的女人,所以,一直到临终时,她才把那一套从来没有穿过的新装穿上,60年前,她风风光光、体体面面嫁给了一代才人苏步青,现在,她眼看着丈夫事业大成,子女个个成才,她仍要体体面面地别他们而去!
对于米子的离他先去,苏步青欲哭无泪!苏步青说过,他这辈子所有的学问和成就,一半是夫人给的。他的话一点都不过份,一点都不夸张。
米子夫人是在1981年因患多发性骨髓瘤,卧床不起后,进入上海长海医院住院治疗的。长年朝夕相处,一旦身边离开了夫人,令苏步青坐卧不安,他希望医院能让夫人接受最好的检查治疗,因为疾病使她疼痛难忍,每到探视病人的时间,这位八旬高龄的老人必定会准时出现在夫人的病床前,给她带去她喜欢看的画报或是孩子的家信。老人的心情,就象1978年他俩50年金婚喜庆时他写下的诗句:
樱花时节爱更深,万里迢迢共度临。
不管红颜添白发,金婚佳日贵如金 。
这位享誉中外的数学家一生至为珍惜的,便是他与夫人一起度过的半个多世纪的共同生话,从仙台樱花前的词曲唱和,到湄潭破庙中的男耕女作,到文革难中获释后的劫后重逢,一道加起来,那又是多多少少个难以忘怀的日日夜夜哪!
夫人的病情进入晚期后,疼痛加剧,有时便以听一些日本民谣来解除痛苦。她仍是强颜欢笑,反过来劝慰丈夫。在苏步青的心里,有一件事情,使他终身不能原谅自已,那就是米子夫人一生竟没有去过一次北京!
苏步青自1954年12月当选为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以后,前前后后,去北京的机会总有上百次,米子夫人一次也没有随行。起初,是因为孩子小,家务忙无法同行;及至孩子一个个长大后,她却已病魔缠身,无从再去了!
住院四年后,米子夫人终因积劳成疾,久治无效,于1986年5月23日与世长辞,终年81岁。苏步青为之悲恸欲绝。夫人临终前多次表示,自已是个普通妇女,学校组织和医院的领导、大夫、护士花很大的气力为自已进行医治,实在是感激不尽,真正心领了。在米子夫人的追悼会上,著名数学家谷超豪院士致辞说:
“我们从心里钦佩师母诚挚待人的品德。一个加入中国籍,在中国这块土壤上生活了50多年的外国人,这样地热爱我们这片国土,这样地支持丈夫所从事的事业,这样地和我们这个民族的人民同甘共苦,生死与共,她的人生就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
谷超豪和和胡和生院士夫妇不会忘记师母生前对他们一以贯之的关爱,有一年,他们夫妇出国访问,师母非常关心他们的孩子,还主动为他们整理书橱,把他们凌乱的房间打扫得窗明几净。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夫人主动把粮票、肉票节约下来,上缴国家。她完全把自已当成中华民族当然的一员了。文革期间,一度兴保姆造反,有人鼓动苏步青家中的保姆造反,保姆一句话就把来人顶回去:“苏师母是好人,我不造反。”
米子夫人一生平易近人,她把那如春风细雨般的爱带给她身边所有的人。
米子夫人离去后,每到春风吹拂、大地新绿之时,苏步青老人总会凝视着居室中夫人留下的妆匣、古筝,久久地沉浸在对樱花伊人的深切思念中,在10多年不倦的追忆中,这位爱好诗词的数学大师曾写下了多篇诗词,来表达自已对夫人永恒不变的恋情,1997年春,在《苏步青业余诗词钞》赠送仪式举行前,在华东医院的病房内,这位95高龄的老人深情地吟诵道:
人去瑶池竟涉然,空斋长夜思绵绵。
一生难得相依侣,百岁原无永聚筵。
灯影忆曾摇白屋,(遵义时期全国居茅屋),泪珠沾不到黄泉。
明朝应摘露中蕊,插向慈祥遗像前。
(米妹逝世将届周年枕上感赋,一九八七年)
这实在是发生在数学王国里的一宗于为感人的世纪恋情,一曲在时间跨度和表现形式上别无二致的人生绝唱!
人们从这段数学王国半个世纪的恋情故事中,看到了一位伟大科学家对人生、对社会、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的亲人真挚感人的爱。
苏步青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也是中国民主同盟杰出的领导人。
2003年3月17日,这位备受世人尊敬的老人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苏步青故世后,他的同事、朋友,在沪民盟中央和民盟上海市委的领导谈家桢、江景波、张圣坤、鲍敏中和冯德康在一篇题为“爱在祖国”的纪念文章中写道: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苏步青先生把自己有限的一生全部贡献给了他所热爱党和社会主义,贡献给了他所热爱的祖国和人民,他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四个大字:爱在祖国。”
这是对苏步青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一生所作出的较为确切的注解。
责任编辑:管理员
爱在祖国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与松本米子夫人的故事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网站 http://www.mmzy.org.cn [大] [小] 2004-09-06
张光武
这是一个充满科学灵性的世界,但也时时溅起五彩斑斓爱的浪花;这是一个以数字为臣民的理性国度,却又总能感受到春风拂面般的人间温情。
这是一个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发生在数学王国里的故事,从樱花盛开的东瀛岛国,到西子湖畔的浙江大学,一直演绎到黄浦滩头的复旦大学。故事的主人公是享誉国际的一代数学大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已故民盟中央名主席苏步青和他的日本夫人松本米子。
农家子弟只身负笈东瀛
1919年秋,农家子弟出身的苏步青以全校第一的成绩毕业于温州市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怀揣恩师洪彦远校长资助的200块银元,从上海登船,只身来到日本东京。次年春天,他创造了用3个多月的时间通过日语关的记录,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东京高等学校。入学三年,他年年都拿第一。第四年,也就是1923年9月1日,他遇上有名的东京八级大地震。第二年以优等成绩毕业于该校。这一年春天,他作为唯一的一位中国留学生报考著名的仙台东北帝国大学,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参加考试的十几个国家的90名考生,只有9人被录取,考分都在两门考试(解析几何和微积分)190分以上,他的成绩是200分。
1927年,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主任林鹤一教授聘请正在攻读研究生的苏步青担任代数课的教学工作,并由学校正式聘任为讲师。由于在东北帝国大学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一个外国留学生兼任过讲师,加以那个留学生又是中国人,为此成日本报纸的一条新闻。1929年春,苏步青又在一般曲面研究中发现了四次(三阶)代数锥面,用几何的构图刻划出曲面的高阶微分性质。在国际数学界引起很大反响。这一成果随即被人称为“苏锥面”。他也由此获得东北帝国大学研究生奖学金。从而打破了该校历史上从未将研究生奖学金授予外国留学生学生的记录。到1931年初,他已有41篇仿射微分几何和射影微分几何方面的研究论文在日本、美国和意大利等国的数学刊物上,这些研究成果后来陆续在国际数学界得介绍和引用,有人还将他喻为“东方国度上空升起的璀璨的数学明星”。不久,他便成为继陈建功以后第二位在东北帝国大学获得理学博士称号的中国人。
樱花仙台郎才女貌喜结良缘
仙台的樱花,是每年春天的信使。一夜春雨过后,千株万株,开满枝头的,尽是绚丽夺目、美不胜收的樱花。
在青年数学家苏步青的眼里,比樱花更美的是他面前的松本米子小姐。
1926年,在考朋友茅诚司的介绍下,正在东北帝国大学攻读研究生的苏步青在不二寮认识了本校松本教授的女儿松本米子。松本米子小姐才貌出众,还弹得一手出色的古长筝,经常在电台演奏筝曲,是帝国大学许多大学生追求的对象。
松本教授曾经有言:
“谁能够考得第一名,我就把女儿嫁给谁”。
在众多的追求者中,唯一获得松本小姐青睐,正是品学兼优的中国留学生苏步青。从樱花到富士山,从大海到蓝天,从古筝音乐到中日文化的源远流长,从日本的书道、茶道,到中国的书法、茶经,从陆羽、怀素、王曦之,到善舞剑的公孙大娘和绝代诗圣李白、杜甫……两个年轻人越谈越多,越谈越投机,感情越来越深厚,终于到了谈婚论嫁的一天。他们的婚事,尽管松本教授不太赞成,却得到了松本米子小姐母亲的支持,于是,两年后,在樱花盛开的日子里,这幸福的异国青年走到了一起,在风景入画的仙台市喜结连理。松本米子自此改从夫姓为苏米子。
这对新人初在松本家的亲友面前亮相时,米子夫人还担心亲友讥笑自已的夫婿是中国人,不免精神负担重重,甚至不敢公开苏步青的中国国籍。一直等到苏步青获得东北帝国大学理学博士学位,日本报纸纷纷报道了这一杰出的中国留学生的事迹,亲友们才恍然知道苏步青的真实国籍。于是,他们又开始责怪说:
“有这么历害的中国夫婿,为什么不早告诉大家”?
虽然人心若此,世道常理,从中也能看出来米子夫人对苏步青的爱心之良苦。
你爱中国,我也爱中国
婚后一年,苏步青和米子夫人有了第一个女儿,苏步青已是日本乃至国际数学界榜上有名的人物。成家,立业,人生这两件大事,他都如愿以偿,完全可以在日本继续他的数学研究,向事业的高峰攀登,但他不作如是想。出国之前,他就与学长陈建功相约,学成归国,在故乡建设一流的数学系,如今,他素所敬仰的陈建功学长已经如约先期学成回国,他又岂能因一已之私,情留东瀛,更就此忘记当年立下的报效祖国的宏愿呢?但当时的事实是,松本一家都希望他留在本工作,东此帝国大学已发出聘书,换留他在校任教。
是去是留,无疑成为当时萦绕苏步青心头的一大难题。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当他把心事向夫人盘托出后,却得到了夫人的充分理解和支持。
“你来作决定吧。无论你去到哪里,我都会跟着你”。夫人那双美丽的眼睛中,流露出来的是丈夫一片深情的爱。
“那么,我坦率地告诉你,我志向已定,毕业后回到自已的祖国去”丈夫觉得哪怕对妻子有一丁点儿的隐瞒真情,也是难以自对。
“那好,我也去中国。你爱中国,我也爱中国。”在夫人的眼里,丈夫的祖国就是自己的祖国,丈夫的所爱就是自己的所爱。崇高而无私的爱哪!
“我们有所不同。我到中国去,是回自已的故乡,你到中国去,却是告别故乡,离别亲人。再说,中国的生活要比日本的生活要艰苦,你真的不怕吗?”把困难说多一点,说透一点,其实内心还是希望妻子一旦作出决定,日后不要后悔。丈夫对妻子的一片真情,至此也毕现无遗。
“我不怕,我真的不怕。中国是你的故乡,也就是我的故乡”。夫人嘴里吐的每一句话,在丈夫的耳里,都胜似天上人间,一切最美好的音乐。仙台,樱花,美丽的富士山,你们将永记这段美好的人间真情!
有了米子夫人的支持,苏步青更是归心似箭;有了米子夫人的支持,苏步青相信她一定会和自已同心协力一起去克服回国后面对的一个个困难。
于是,尽管在日本的亲友、同学和老师一再地换留;尽管当时的国内,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回去后吃苦不算,还有可能断送学术上的辉煌前程;尽管东北帝国大学恳挚地表示愿为之保留半年职位,一旦回国后遇到麻烦,仍可以随时回来就任。但苏步青去意已定,既然夫人愿意与自己双栖上双飞,共度甘苦,回国后所有的 困难,所以的顾虑便不在话下了。
1931年春,是苏步青第一次回国,他的目的地是杭州浙江大学,他的学长陈建功两年前便与他相约,在那里,在自己的家乡,白手起家,培养中国的数学人才。因为此行的一切尚属罔然,他们米子夫人和两孩个子安排在松本家暂住。
米子深情的目光说明了一切
到了浙江大学,虽然暮春三月的江南景色依旧,西子湖畔,莺歌燕舞,游人如织;雷锋塔下,落英缤纷,芳草鲜美。但苏步青面对的实际情况却令他十分尴尬:浙大的条件,远比他想象的还要差的多。聘书上写明的月薪是大洋300元 ,这比燕京大学聘任他为教授的240元美金已是相去甚远 。可没有想到,由于学校经费无着,他虽然名为副教授,却连续4个月没有拿到一分钱!如果不是在上海兵工厂做工程师的哥哥及时救助,苏步青几乎就要去当掉身上的衣服。这样一来,,谋生问题已成了摆在苏步青面前的头等重要的问题,加上在他的身后,还有米子夫人和两个孩子,一个家庭需要他去挣钱养活。仿射微分儿何也好,欧几里德也好,阿基米德也好,那都比不上吃饭问题来得实际,苏步青思来想去,觉得摆在他面前的似乎只剩下一条路;回到日本去。
许是风声传到了浙大校长邵裴子的耳中,这位惜才如命的教育家连夜敲开苏步青的房门。
“我听说,苏先生准备重归日本……”惴惴的,邵校长问话时脸涨得通红。
“我实在面临诸多困难,事出无耐,确有此想法……”吞吞吐吐的,苏步青回答时脸也涨得通红。
“不能回去!你是我们的宝贝……”邵校长情急之中,脱口而出。
一听见“宝贝”二字,苏步青一阵震惊,一时间,如有热流溢满全身。
“这是真的?”他几至不相信自已的耳朵。
“真的,真的,千真万确,你是我们的宝贝!”邵校长为自已居然脱口说出如此动情的真话而兴奋不已,他再一次地表示肯定。
“好了,那就不走了,那就不走了!”苏步青活脱脱就象一个孩子似地,攥紧邵校长的手连声地说。
一对多么可爱,可敬的书呆子哪,即使再过100年,人们还是会说,在他们身上,正是代表着中国知识分子的希望和未来!
邵校长离开后,苏步青激动得一个晚上没有睡好。这是他从日本回国以来最兴奋的一个晚上。
几天以后,邵校长亲自为苏步青筹到1200块大洋,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也解决了他心头悬而未决的去留问题。
这一年夏天,苏步青回到 日本接家眷。在松本家,他感到了重重的阻力。几乎所有的人都劝他留下别回中国去了,这一次,连岳父松本教授也出面对他挽留。
“帝国大学为你保留了讲师席位,讲师的工资足够你们全家开销了。”
苏步青知道,国内的条件确实无法跟日本相提并论,他把眼光投向了米子夫人。
“我爱你,我支持你回中国——”米子深情的目光说明了一切,“而且,这样对两个孩子的教育也有好处。”
而此时的苏步青的脑子里,还一直盘旋着邵校长说的那句话:
“你是我们的宝!”
士为知已者死啊!
不久苏步青一家就回到中国,回到了他曾立下宏愿要为祖国培养许多数学人才的浙江大学。从那时起,米子夫人就一直没有离开过她深爱着的丈夫的国家,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位贤淑善良日本妇女,一直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生儿育女,相夫教子。支持着丈夫为祖国和人类的科学教育事业奉献自已的全部才华,一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息。
我吃惯了中国皮蛋
1937年7月,卢沟桥头一声炮响,引发了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
同年8月13日,上海爆发“八、一三”事变,日寇飞机对江浙一带的狂轰滥炸,使得人间天堂的杭州西湖不再是浙大师生课读的乐园。11月,日军在距杭州仅有120公里的全公亭登陆,浙大决定搬迁。
其时,正在忙于系里内迁事务的苏步青忽然收到日本东北帝国大学发来的特急电报,电报中告知,帝国大学决定再次聘请苏步青回校任数学教授,一切待遇从优。国难当头,苏步青哪有心思理会此事,他和米子夫人分了工,他忙活系里的内迁准备工作,夫人主内,负责家里的内迁准备工作。
又过了几天,有一个日本驻杭州领事馆的官员找上门来,直截了当地对米子夫人说:“作为日本人,不知米子夫人是否愿意来领事馆内品尝自已家乡的饭菜?我们谒诚以待。”
“十分遗憾,我自下嫁苏君,已过惯了中国人的生活,吃惯了中国人的饭菜,譬如中国的皮蛋,还有绍兴的乳腐。”米子夫人不卑不亢,绵里藏针的一番话,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对方只能悻悻而去。
原来,米子夫人刚到中国时,对中国的饭菜确实不适应,尤其是乳腐,偏偏乳腐又是浙江人的看家菜,跟着浙江平阳卧牛山下农家出身的苏步青,米子不也得吃,吃不惯也得吃。好在苏步青体贴夫人,知道她讨厌吃乳腐,干脆就把乳腐皮去掉,在上面抹上一点糖,慢慢的,夫人也就习惯了吃乳腐。还有皮蛋,日本没有皮蛋,米子跟着丈夫,也吃惯了中国人别有风味的松花皮蛋。为了照顾夫人在日本养成的冼澡的习惯,苏步青还特意 弄来一只铁桶给米子当浴缸,于是,米子夫人在西子湖畔也能每周洗上一次澡。米子回答领事馆官员的一番话,说到底,也是表里如一的实话。
有了夫人的支持,苏步青全无后顾之忧了。几天后,又有人来游说苏步青,留下吧。你夫人是日本人,你是日本女婿,日本人不会对你不利的。
“你的意思,就是要让我当汉奸哪!”苏步青一针见血,干脆利落地打发了对方。
然而,当夫妇俩义无返顾地准备随校内迁时,一封来自仙台的特急电报,使苏步青一家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岳父松木教授病危!岳家的意思自然是要女儿女婿立刻赶往仙台与老人见上最后一面。骨肉亲情,世道常理。苏步青真正举棋不定了。他把手中的电报递给米子夫人,他的意思是,虽然他不能去日本,但他不愿阻止夫人:
“以目前的时局,想来你也理解,我是没有办法回仙台去了。还是你去吧,我留在自已的国家。”
苏步青万万没有想到,夫人的回答竟是如此果断;
“我跟着你!”
每一个字,就象重锤,一声声,敲击着年青数学家的心。这不就是从小在腾蛟镇和平阳县城里,在温州市街上听到的《天仙配》之类的戏文里,在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里读到的。那种人世间最美好的、最坚贞的爱情吗?苏步青感奋不已,他紧紧地拥抱着妻子,久久说不出一句话来。
浙大开始搬迁了,苏步青一家因孩子小,行动不便,只能在建德乡下暂避。已接替邵校长的竺可桢校长在百忙之中,仍记挂着苏步青和他的日本夫人,他特意地赶往苏家探视,并对苏步青说:
“苏先生,你夫人是日本人,此行路上不免会有人要盘问检查,万一有个闪失,还会有性命之虞。我已经替你向朱家骅(时任浙江省政府主席)要来一纸手令,上面明令沿途军警不得盘问检查。”
苏步青和夫人听了,除了感佩,已无话可说:
果然,苏步青后来从建德送家小回温州途经丽水时,有一汽车站站长上前检查说:“假如我没有看错的话,你的夫人是日本人,按规定我们要检查的。”
苏步青先是出示浙大校友、时任国民政府第三战区交通电讯管理局局长赵增珏的介绍信,那站长摆摆手,表示不买帐,苏步青连忙把朱家骅的那份手令递上,站长立时脸色变得和缓起来,改口说:“那就不要检查了。”
1940年春,苏步青刚刚到达遵义不久,竺可桢校长就主动来找他了。
“苏先生,看来你不能等到暑假再回去,现在从衡阳回回浙江的这条路还免强可以走,将来肯定是要阻断的,你还是赶快去把家眷接回来吧。”
苏步青一时既感动又为难:
“搬家要许多钱,而我现在连路费都不够哪!”
竺校长似乎早有准备,一迭连声地说:
“不用愁不用愁,钱的问题我们学校替你包下来了 。”
又过了几天,竺可桢校长亲自批下了900块大洋,这在当时是一笔很大的数字。
这一年5月,在4位正要去遵义上大学的同乡同学的帮助下,苏步青一家从平阳起程,走了半个多月,终于到了位于贵州湄潭的浙大分校。在苏步青而言,自是将浙大两届校长视人才为宝贝的亲身经历深深地铭记在心。
花生米戒烟
抗战进入艰苦的相持阶段,大后方经济崩溃,物价飞涨,大学教授靠菲薄的工资已难以养家糊口。苏步青便买了农具,干脆把与生物学家罗宗洛一家合住的那所破庙前的半 亩荒地开恳出来,种上些时令蔬菜。好在他本是农家子弟,农活干来也得心应手,每天放课后,便在地里浇浇水,松松土,再施上点肥,除虫,大教授一时在众人眼里成了老农。没想到,有一次湄潭街上菜馆的蔬菜断了档,径自跑到苏步青的菜地里割去了好几筐花菜。
那天,竺校长来湄潭分校视察,傍晚时分,特意去苏步青家探望,正好撞见苏步青在家里翻检霉烂的芋。竺校长毕竟是读书人,指着那摊山芋问:
“翻动此物何用?”
苏步青直告:
“这是我几个月来主要的粮食。”
当时苏步青每月薪金350元,要维特一家8口人,实在是难以为继,于是便于米子夫人精打细算,将山芋蒸熟后蘸上盐巴当主食吃。
竺校长听后,皱紧眉头说:
“苏先生,你不是有两个儿子在附中念书吗?这样吧。我让学校给他们管饭吃。”
可是,当孩子们拿了竺校长的便条去找附中校长胡家健时,问题又出来了,按学校规定,公费生必须住进学校,但当时苏家实在是连两床被子都抽不出来!这层麻烦又让竺校长知道了,于是再次特批苏家的两个孩子可以住在家里仍享受公费待遇。到了第二年,竺校长把苏步青作为“部聘教授”上报教育部,于是工资增加了一倍,就不再为稻梁愁了。
苏步青的烟瘾很大,一天抽下来,总要抽掉两包半烟。后来,听说陈健功学长戒烟,他不觉心里一动,想到自已家中子女多,8张嘴天天靠吃山芋打发日子,最便宜的老刀牌香烟也在不断涨价,他突然觉得问心有愧。那天,他怯怯地,对夫人开了口:
“听说,健功先生戒烟了。他比我大九岁都能戒,我,我也戒!”
夫人笑了,笑得真甜,苏步青好久没见她这么笑了。
“是啊,早该戒了。下点决心,我来管住你。”她还是那么款款,口气糯糯的。
刚开始戒烟时,苏步青觉得特别难受,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整个人就象魂魄让天上的鸟给叼走了似的,还时不时地把手插进口袋作摸烟状。米子夫人见他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灵机一动,连忙抓起一把花生塞在他手里。不意一计奏效,0多天后,靠着米子夫人的花生,苏步青竟顺顺利利地兑现了戒烟的诺言。
在湄潭期间,苏步青为中国的战时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了大批数学人才,可他和米子一家也为之作出了巨大牺牲。他的一个小儿子,因为营养不良,在湄潭出世不久就不幸夭亡。还有一个儿子在抗战期间竟从未吃过糖,以致当他后来第一次吃到白糖时,竟十分惊讶地问父母:
“怎么盐的味道是甜的呢?”
也正是在这段艰苦的日子里,苏步青不仅培养了包括熊全治、白正国和张素诚在内的许多一流数学家,他本人在微分几何学,影射曲线论的研究上也取得为世人瞩目的成绩。德国著名数学家布拉煦凯称颂他是“东方第一个几何学家”,欧美和日本的数学家将他们从事的微分几何学研究是“浙大学派”,另一位著名的数学家陈省身则赞誉他“创建了一个数学几何的学派,培养出了许多优秀折学生”,并“在曲面的仿射和射影微分几何方面论著卷帙浩繁,获得过多项漂的成果。”
相濡以沫见真情
建国以后,苏步青于1952年从浙江大学调入上海复旦大学。
1956年,这位驰誉中外的数学家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
那次接见的起因是,1955年12月,苏步于参加了由郭沫若担任团长的科学代表团前往日本访问。当时中日尚未建交,回国时原拟乘坐飞机,结果因故改乘轮船抵达上海,回到上海时已是12月31日了,代表团共9人,除了他和著名的生理学家冯德培外,其它7位都去了杭州,并在那里受到毛泽东的接见。1月8日,毛泽东来到上海,点名要补充接见这两位科学家。
当晚,在南京西路中苏友好大厦(今上海展览馆)大厅,陈毅市长向毛主席介绍了苏步青。毛主席热情地申出大手,紧紧地握住苏步青的手,带着一口亲切的湖南口音对苏步青说:
“我们欢迎数学,社会主义需要数学。”
随后毛主席就招呼大家在一张园桌前就座。同桌还有罗瑞卿、周谷城和著名的医学教授黄家驷等。那天,毛主席跟大家谈笑风生,十分尽兴,这是苏步青第一次见到自已敬爱的人民领袖。
5年以后,1961年“五一”节前夕,毛主席又来到上海,接见苏步青和周谷城、谈家桢、周信芳等人。
1966年,文革祸起,苏步青难逃劫运。后来,他又接到造反派“通令”,带上被子铺盖,被关进了学生宿舍的一个单人房间,被责令写检查和交待,一关就关了四个月。
1968年的一天,苏步青正在宝山县罗店镇“劳动改造”。忽然,一个工宣队头头跑来对他说:“苏步青,毛主席解放你了!喜出望外之下,苏步青兴奋得简直有点控制不住自已。原来,在八届十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主席亲自点名解放了8位教授,这8位教授是,北京的吴晗,华罗庚,翦伯赞和冯友兰,上海的苏步青,周谷城,谈家桢和刘大杰。其时,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在被告知可以回家的第二日晚上,因造反派对毛主席的这一指示予以封锁,老人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与夫人双双自尽。中央为此追查下来,造反派才决定对外宣布毛主席的指示。
在那次点名解放8位学者的会上,毛主席一时记不起苏步青的名字,说到还有一个搞数学的,周总理马上接口说,“叫苏步青”。
“对,苏步青,七斗八斗,没有命了”。
就这样,毛主席的一句话,救出了一个大数学家苏步青。
当被告知可以回家后,苏步青归心似箭,近不及待地冲回到家里。跨入家门,他惊呆了,米子夫人的一头青丝,竟变成了一片银发!
“伍子胥一夜过昭关,”米子夫人这都是为了她的夫君苏先生愁出来,急出来的呀!
更令苏步青心里感到痛楚的是,夫人还一如住常,强作欢颜地对他说:“一切都会好起来,先生要看得远一点哪。”
此时此际,苏步青的心情复杂极了。想到这么多年来,米子不辞劳苦,以一个日本名牌大学教授小姐之尊,一心跟定自已,回到中国,在最关键的时刻,又毅然做出决定,随校内迁,颠沛流离,走南闯北,更兼生儿育女,操持生计,含辛茹苦,全无怨言,与自已,与浙大师生,与整个中华民族共度难关,大义可嘉。1953年更欣然加入中国国籍,对自已,对8个子女,对家庭,情真意切,似海洋!不想苦尽甘来,刚刚盼到红日高照,神州祥和,眼见自已百尺竿头,锐意进取,科学研究,方兴未艾,桃李天下,师生共图数学科教大业,偏逢文革劫难,她再次为自已受累,多少生活重担,多少人间不堪,她一力承担,自已欠她实在太多,今世恐难偿还!事到如今,更叫自已,再一次体会到,涸辙之鱼,相濡以沫的滋味!
叫十八罗汉统统回来
1977年8月,已是春回大地,神州复苏,小平同志专程邀请全国30位有影响的科学家、教育家赴京座谈科技和教育工作,苏步青也在受邀请之列。前去首都机场迎接苏步青的一位教育部负责人在车上对他说,座谈会计划开5天,由小平同志亲自主持,并希望苏步青准备发言。
“发言,当然要发,而且一定要发!”其时的苏步青,恨不能在车上就把十年来所有压抑在心头的愤怒和忧虑统统宣泄出来,所有萦绕在脑际的计划和设想统倾诉出来!
当晚,在下榻的民族饭店卧室,时过12点,这位年逾古稀的老科学家还象年轻人一样,转侧床头,兴奋地无法入睡。
次日,在人民大会堂台湾厅,小平同志跟30位劫后重生的科学家、教育家亲切见面,小平同志对大家说:
“这次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主要想听听大家的意见,向大家学习。外行管理内行,总得要学才行。我自告奋勇管科技方面的工作,中央也同意了。这两条战线怎么搞,请大家发表意见。”
小平同志的话音刚刚落地,苏步青第一个请求发言。小平同志含笑点头。他显然认识苏步青。
苏步青发言了。他先是历数了“两个估计”对中国教育的误导,控诉了林彪、“四人帮”对科研教学队伍的破坏,要求实事求是地估计17年教育的成绩和知识分子现状,并建议恢复和重建科研教学队伍,让离队的科研教学骨干归队,把停顿多年的科研教学活动尽快开展起来。
他讲得十分激昂,十分动情,语调抑扬顿挫而又不失条理,还不时地挥动手臂。整整十一年了,他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讲。
他又提议,应该恢复大学招生考试制度,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这是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培养人才的当务之急呀!还要改进学术刊物的印刷出版水平,促进研究论文的及时发表交流,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
小平同志和在座的领导,科学家、教育家们都认真地倾听着,不时地点着头,或是交换着意见。
当苏步青谈到60多位青年数学爱好者给他寄去论文,其中有14人很有数学才能,可以作为研究生加以培养,小平同志立刻侧身对身边的教育部负责人说:
“你通知这14位青年,让他们到苏步青同志那里考研究生,来回路费由国家负担。”
当苏步青又谈到复旦大学数学研究18位被称为“十八罗汉”的科研骨干,除了两人外,有16人至今没有归队时,小平同志语气激动地对教育部的同志说:
“叫他们统统回来”!
那次座谈会以后,数学所的那“18罗汉”很快回来了一批,充实和加强了科研教学力量,由苏步青推荐的那批青年中也有12人成为复旦大学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后第一批研究生。
不久,苏步青出任复旦大学校长,全面负责领导这所全国重点大学的教育科研工作。1988年4月,这位望九高龄的著名数学家当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与此同时,他还出任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主任。
此情可待追忆时
对于苏步青来说,事业和家庭构成了他的生活的全部,而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60年里与他朝夕相处的米子夫人。
出身于书香世家的米子夫人性情高雅,从年轻时起就爱好音乐,善弹古筝,又长于花道和书法,可是,在和苏步青结婚成家后,她把这些专长和爱好自觉地淡化,直至完全放弃,全力以赴地支持丈夫的事业。对米子夫人这种为丈夫和家作出全面牺牲的精神,似乎很难作出评论,但在这位来自东瀛之国的女性身上,毕竟体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伟大的爱的精神。米子夫人不但是一位贤妻,而且是一位绝对称职的良母,她对8个子女的教育十分严格的,但即便是在家累的再重,经济压力再大,身心交瘁的情况下,这位善良的母亲也从来没有动手打过孩子。
日本妇女是以勤劳俭朴著称的,米子夫人更是这美德的典型代表,且不说在浙大,在湄潭的烽火年月里,米子夫人也表现出来的那种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品格,人们也许会说,那是环境的使然。建国以后,作为全国屈指可数的一级教授夫人,米子夫人仍然为孩子,为全家人做出了节俭的榜样。进入1960年代以后,苏步青的工资收入逐渐增加,加以大的的孩子陆续参加工作,家累也渐渐减轻,终于有一天,苏步青望着劳苦了半辈子的夫人,满含深情地提出;
“给自已也添几套衣服吧,毕竟……”
还没等他说完,夫人就开始摇头了:
“我们家里有那么多孩子,家庭负担毕竟很重,再说我在内操持家务,实在不需要多做衣服的”。
这句话一直拖到了“四人帮”粉碎以后的1979年,在苏步青的极力催促下,夫人才添了两套新衣服。一套,穿着回到阔别43年的故乡,这可是她从1936年随丈夫来到中国后第一次重新踏上故国的土地啊!穿上了新装,她是为担任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和著名的数学家的丈夫苏步青,为她的第二个祖国——中国争气啊,从来就是识大体、顾大局、明大理的米子夫人哪!还有一套新装,她一直放着,她是个细心的女人,她知道每个人总会有离开人世的一天。她又是要强的女人,一个很特别也很伟大的女人,所以,一直到临终时,她才把那一套从来没有穿过的新装穿上,60年前,她风风光光、体体面面嫁给了一代才人苏步青,现在,她眼看着丈夫事业大成,子女个个成才,她仍要体体面面地别他们而去!
对于米子的离他先去,苏步青欲哭无泪!苏步青说过,他这辈子所有的学问和成就,一半是夫人给的。他的话一点都不过份,一点都不夸张。
米子夫人是在1981年因患多发性骨髓瘤,卧床不起后,进入上海长海医院住院治疗的。长年朝夕相处,一旦身边离开了夫人,令苏步青坐卧不安,他希望医院能让夫人接受最好的检查治疗,因为疾病使她疼痛难忍,每到探视病人的时间,这位八旬高龄的老人必定会准时出现在夫人的病床前,给她带去她喜欢看的画报或是孩子的家信。老人的心情,就象1978年他俩50年金婚喜庆时他写下的诗句:
樱花时节爱更深,万里迢迢共度临。
不管红颜添白发,金婚佳日贵如金 。
这位享誉中外的数学家一生至为珍惜的,便是他与夫人一起度过的半个多世纪的共同生话,从仙台樱花前的词曲唱和,到湄潭破庙中的男耕女作,到文革难中获释后的劫后重逢,一道加起来,那又是多多少少个难以忘怀的日日夜夜哪!
夫人的病情进入晚期后,疼痛加剧,有时便以听一些日本民谣来解除痛苦。她仍是强颜欢笑,反过来劝慰丈夫。在苏步青的心里,有一件事情,使他终身不能原谅自已,那就是米子夫人一生竟没有去过一次北京!
苏步青自1954年12月当选为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以后,前前后后,去北京的机会总有上百次,米子夫人一次也没有随行。起初,是因为孩子小,家务忙无法同行;及至孩子一个个长大后,她却已病魔缠身,无从再去了!
住院四年后,米子夫人终因积劳成疾,久治无效,于1986年5月23日与世长辞,终年81岁。苏步青为之悲恸欲绝。夫人临终前多次表示,自已是个普通妇女,学校组织和医院的领导、大夫、护士花很大的气力为自已进行医治,实在是感激不尽,真正心领了。在米子夫人的追悼会上,著名数学家谷超豪院士致辞说:
“我们从心里钦佩师母诚挚待人的品德。一个加入中国籍,在中国这块土壤上生活了50多年的外国人,这样地热爱我们这片国土,这样地支持丈夫所从事的事业,这样地和我们这个民族的人民同甘共苦,生死与共,她的人生就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
谷超豪和和胡和生院士夫妇不会忘记师母生前对他们一以贯之的关爱,有一年,他们夫妇出国访问,师母非常关心他们的孩子,还主动为他们整理书橱,把他们凌乱的房间打扫得窗明几净。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夫人主动把粮票、肉票节约下来,上缴国家。她完全把自已当成中华民族当然的一员了。文革期间,一度兴保姆造反,有人鼓动苏步青家中的保姆造反,保姆一句话就把来人顶回去:“苏师母是好人,我不造反。”
米子夫人一生平易近人,她把那如春风细雨般的爱带给她身边所有的人。
米子夫人离去后,每到春风吹拂、大地新绿之时,苏步青老人总会凝视着居室中夫人留下的妆匣、古筝,久久地沉浸在对樱花伊人的深切思念中,在10多年不倦的追忆中,这位爱好诗词的数学大师曾写下了多篇诗词,来表达自已对夫人永恒不变的恋情,1997年春,在《苏步青业余诗词钞》赠送仪式举行前,在华东医院的病房内,这位95高龄的老人深情地吟诵道:
人去瑶池竟涉然,空斋长夜思绵绵。
一生难得相依侣,百岁原无永聚筵。
灯影忆曾摇白屋,(遵义时期全国居茅屋),泪珠沾不到黄泉。
明朝应摘露中蕊,插向慈祥遗像前。
(米妹逝世将届周年枕上感赋,一九八七年)
这实在是发生在数学王国里的一宗于为感人的世纪恋情,一曲在时间跨度和表现形式上别无二致的人生绝唱!
人们从这段数学王国半个世纪的恋情故事中,看到了一位伟大科学家对人生、对社会、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的亲人真挚感人的爱。
苏步青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也是中国民主同盟杰出的领导人。
2003年3月17日,这位备受世人尊敬的老人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苏步青故世后,他的同事、朋友,在沪民盟中央和民盟上海市委的领导谈家桢、江景波、张圣坤、鲍敏中和冯德康在一篇题为“爱在祖国”的纪念文章中写道: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苏步青先生把自己有限的一生全部贡献给了他所热爱党和社会主义,贡献给了他所热爱的祖国和人民,他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四个大字:爱在祖国。”
这是对苏步青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一生所作出的较为确切的注解。
责任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