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粮食连续6年实现增产、农民连续6年较快增长、农村民生明显改善,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但2010年及今后一段时期制约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仍然存在,促进农业持续增长和农民较快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任务越来越重。要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继续做好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工作。
建议:
1.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按照“扩大范围、提高标准、完善办法”的原则,及时研究提出完善各项补贴制度,积极推动各项补贴政策的落实。一是扩大粮食直补规模,启动实施种粮大户补贴政策,对达到一定规模的农户给予适当补贴。二是扩大农作物良种补贴的实施范围,对主要农作物实行良种补贴全覆盖,适当提高农作物和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标准。三是完善农机具购机补贴、农资综合直补,逐步建立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挂钩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四是提高渔业柴油补贴标准,探索建立渔船管理与渔业用油补贴挂钩机制。
2.完善农产品价格支持保护制度。一是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逐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其中稻谷提价幅度可略高于小麦,适度拉开粳稻与籼稻的价差,缩小白麦和红麦的价差;将最低收购价与农业生产成本(物质投入、人工及租地费用等)挂钩。二是继续实施临时收储政策。继续在主产区对油菜籽、棉花、天然橡胶等农产品实行国家临时收储政策,并及早公布,合理设置收购库点。三是尽可能采取国际通行的“市场形成价格、政府调节收入”的改革取向,尽快研究并逐步采取“差价补贴”或“反周期补贴”的政策操作办法。四是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做好农产品进口的跟踪预警,有效利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合法手段,及时实施贸易救济;做好多双边贸易谈判,争取必要的政策调控空间。
3.建立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的比例逐年增长。一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农田渠系配套,加强丘陵山区抗旱水源建设,推广使用旱作节水技术,对农民购置小型农田节水设备给予补贴。二是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继续实施沃土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启动实施保护性耕作工程,建立灾毁基本农田复建投资补助机制。三是支持和引导农民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直接受益的村内农田水利建设、道路修建和农民认为需要兴办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国家按一定比例给予适当资金补助或材料补贴。
4.通过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保障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一是扩大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示范支持范围,鼓励涉农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工作。二是加大阳光工程实施力度,加强职业农民培训,安排示范性培训任务并给予相应的财政资金补助。三是加大粮油高产创建资金扶持力度,增加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数量,实现高产高效目标。四是按照优势农产品区、特色农产品区、大中城市郊区三大类别,在全国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5.尽快扭转农村职业教育“九龙治水,有治无序”、农民技能培训“有培训、无就业”的局面,成立各级综合协调机构,整合政府各部门、劳动力输出和输入地以及社会培训资源,构建统一协调高效的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技能培训平台。
6.参照外商投资和城市下岗工人再就业政策,为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制定专门的扶持政策;通过以奖代补、以工代赈、小额贷款和政府补贴等方式,组织和鼓励农民开展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在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促进工作中,将推动农村出身的毕业生就业作为工作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