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讨论政府工作报告,纠结了很久的一个问题,突然灵光一现,好似找到了思路。”在教育组遇到章义和委员,他兴冲冲告诉记者:“大城市人口容纳量毕竟有限,而新生代的农民工已没有乡土情结,再也不回老家,这部分人怎么办?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新型城镇化,我觉得这是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出路问题的好途径。”
2011年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5278万人,其中30岁以下人群占39%以上,将近1亿人。“8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人数还在上升,在沿海地区部分城市,数量已超过同一年龄段本地户籍人口的数量。
作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章义和关注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有些年头。“可以说,我是看着他们长大的。”章义和说,他当时是普陀区政协委员,留意到很多务工人员带着孩子到了上海,这些小孩的义务教育很成问题。随着这些孩子慢慢成长,他们在城市打工,将自己视作城市的一分子。这些孩子怎么办?当时还是上海市政协委员的章义和提了一件关于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提案,希望帮助他们提升职业技能和自身安全防范意识。
“农民工的诉求在改变,现在新生代农民工需要的是身份转变和认同。”章义和认为,这也是合理的诉求,“历史上,社会阶层呈现良好的流动状态,整个社会就有活力,反之身份固化、流动不畅,社会发展就停滞了。”因此,赴京之前,他准备了一份“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问题”的提案。其中提到,对新生代农民工,要逐步解决其在经济领域“劳动力接纳,劳动者排斥”、在政治领域“生存上接纳,发展上排斥”、在文化领域“技能培训接纳,文化融入排斥”、在社会领域“社会保险接纳,社会福利排斥”等问题。
令章义和大感收获的是,会上接收到“新型城镇化”的信号。“我感觉城镇化目前思路不是很清晰。让城里人去搞城镇化,肯定不愿意,农民搞城镇化,估计搞不好,最好的人群就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很可能是以后新型城镇化的主力群体。”他说,这需要顶层设计,引导这1亿人往新型城镇化方向走。(摘自3月9日《解放日报》,本报特派记者张骏北京专电)
责任编辑:冯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