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28来源:中国民主同盟网站 http://www.mmzy.org.cn
新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大幅提高教师待遇,鼓舞和激励了广大教师,已产生良好社会效果。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教师社会保障制度是其主要内容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未能形成相对完善的体制,其问题是:
一、覆盖面较窄。一是未能实现参保对象全覆盖,一大批民办学校教师、代课教师、转岗教师社会保障政策不明确。二是缺少实施细则,比如,教师社会保障应涵盖的具体项目内容如何合理确定并实施;教师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域间流动,其社会保障如何衔接。三是保险缴费率过高,致使很多人逃避参保。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收入相对偏低,制约了参保层次和水平。
二、层次不均衡。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涉及养老、疾病、伤残、失业、死亡等核心内容和妇女、老人、儿童、住房等补充内容,很少涉及到教师职业培训、子女教育福利等。据调查,2012年四川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培训所占比例不足10%,子女教育福利基本没有。
三、基金来源单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教师队伍的养老和医疗费用负担进一步加重,“国家保险”式的教师社会保障制度弊端正逐渐显露。民办学校教师、中外合作办学教师和非正规就业代课教师的社会保障也是一个大问题。
四、管理不协调。由于各系统、各地区之间出台的制度不协调,缺乏配合,甚至互相牵制,造成社会保障资金的浪费。同时,保障资金过于分散,难以实现统筹调配,不能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作用。
五、制度操作性不强。一些农村教师社会保障的历史遗留和新旧体制衔接问题没有切实解决,影响社会保障的有效管理和稳定运行。教师缴费基数核定标准不一,落聘人员再就业激励机制不健全,其社会保障也是问题。
建议:
1、制定目标任务。未来30多年的战略目标是建立公平、普惠、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教师社会保障体系。可分三步走:第一步(2013-2017年),构建起“二免除一解除”(免除国民生存恐惧的社会救助制度、免除国民疾病恐惧的医疗保障体系、解除老年后顾之忧的老年保障制度)的社会保障制度支架;第二步(2017-2024年),实现中国特色教师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定型、稳定发展;第三步(2024-2049年),推进中国特色教师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全方位满足教师的社会保障及相关服务需求。
2、确立基本原则。教师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应符合人民教师的职业特点,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物价上涨水平相协调;坚持国家、单位与教师个人三方共同承担责任,实行责任分担;应与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相协调,依法实施管理。
3、完善政策框架。以缴费型的社会保险制度为主体、政府负责的社会救助和官民结合的社会福利三位一体进行制度设计,构建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机制。优先构建农村中小学教师社会救助、失业救助与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重视老年教师保障体系建设,适时推进各项补充保障机制建构,科学选择技术方案。
4、优化实施策略。法治建设是先导,设立保障基金是核心,理顺管理体制是重点,完善争议仲裁机制是保证。一是完善政策法规制度,构建社会化管理服务机制和现代化社保信息系统,加快公营机构经办、劳资分责、政府监管、社会化运行的教师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坚持行政管理与基金管理分开,执行机构与监督机构分设,决策体制、监督体制与实施机制分离。三是规范、落实政府财政职责,中央与地方分担各项社会保障财政补贴,地方财政扶持发展各种教师社会化福利项目。
责任编辑:沈珂
中国民主同盟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
地址:北京东城区东厂胡同北巷1号 传真:010-65232852 电子信箱:webmaster@mmzy.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