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策略的提案

2014-02-28来源:中国民主同盟网站 http://www.mmzy.org.cn

中国国家形象的对外展示离不开文化对外传播。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然而中华文化的魅力尚未很好地展现到世界舞台上,与我国经济形象及世界大国形象形成巨大反差。

当前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改进;有影响的精品力作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态度的认同存在障碍,文化内容的认识存在误区,文化符号的认知存在差异;传播组织偏于官方;传播力量过于分散,传播方式相对单一。

建议:

1.在传播内容方面,重点关注中华文化的自我传承与弘扬发展。对传统文化思想价值内涵要有深刻认知,对构建当代核心价值要有明晰计划,以确保传播内容的思想性。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以确保传播内容的时代性。

2.在传播者方面,扩大传播组织,培养传播素质。加强对产业性传播的关注。逐渐形成由政府“领军”,企事业单位、大学、研究机构、非政府民间组织跟进的一体化传播体系。培养各行业、各阶层人士的文化传播主体意识,尤其要加强对民众传播素质的培养。

3.在传播渠道方面,发展多元化的传播媒介。进行媒体体制改革,放宽媒体准入,优胜劣汰,形成一批富于竞争力的大众传播媒体组织和优秀的传播个体。文化传播还可以借助人际传播、网络传播、语言教育等其他平台。

4.在传播受众方面,全面深入分析国外受众的价值观念和接受心理。遵循“求同求异”原则,使文化传播符合受众的价值观念。详细分析国外受众的生活形态、兴趣爱好等属性,以此研发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

5.在传播效果方面,建立文化传播的效果跟踪和反馈机制。建立一个真正独立的专业文化对外传播机构,使其积极参与和研究整个文化对外传播的完整过程。积极引导产学研各方对“传播内容是否符合受众口味”、“传播手段是否能促进传播效果的达成”、“传播受众有怎样的评价”等传播效果问题的研究。

6.完善孔子学院办学机制。除汉语教学以外,孔子学院还应开展一系列当地比较喜欢、容易接受的文化活动,多加入一些让目标受众参与进来的体验性、互动性活动。鼓励设立孔子学院专项基金,由民间非营利组织倡议,鼓励国内民营企业或者目标受众国的企业及个人捐赠,或者以其他合法形式与教育机构进行合建。编译能够基本涵盖中国文化内涵的统一汉语教材,采用商业化运作形式外包给当地语言教育机构进行本土化包装。加大与当地媒体、地方性教育公益机构的合作。建立孔子学院教学质量评估机制。

责任编辑:沈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