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28来源:中国民主同盟网站 http://www.mmzy.org.cn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动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
按照十八大提出的这一要求实现预定目标,是提升我国文化贸易竞争力的基础和前提条件。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市场规模16175亿元,同比增长20%,约占GDP总量的3%,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正在成为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但是,我国文化产业原有基础薄弱,提升空间的步伐应进一步加大,目前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充分重视:文化产品缺乏创新性,产品结构单一;文化贸易产品流向较为单一;文化贸易融资模式单一,缺乏资金支持保障。
建议:
1.正确处理好政府服务与监督管理职能的关系。逐步缩小政府监督管理职能的范围与作用,强化政府服务和导向职能。有效配合市场,优化文化贸易资源配置与结构升级和优化。适度组织开展文化贸易产品和服务的评赛、展览、旅游参观、交易等活动。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实施税收优惠(包括适当的出口汇差补贴),为文化贸易企业提供系统的政府服务。
2.坚持文化贸易产品和服务的传统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第一,开阔思路,大胆创新。即使是我国传统的、富有民族色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也须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创新,使其更易为不同国家、民族的消费者所接受。第二,提升文化贸易产品和服务,大力拓展国际市场范围。打破各行其是、散乱无序的格局,整合人才资源,规模性地研发既具中国民族特色又富含高科技密集型的文化贸易产品和服务,扩大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第三,打造中国文化贸易软实力。有效整合文化传播资源,大力发展涉外文化产业。当务之急是提升文化产业的组织化、集约化水平,增加文化贸易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创新性。
3.创新运营机制,拓宽文化产品交流渠道。通过文化交流等手段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贸易发展。鼓励各省市实施文化贸易的外向型战略,增加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市场份额。实施梯次发展战略,由易到难开拓一条先发展中国家后发达国家递次提升文化贸易竞争力的推进路径。
4.重视专业人才培养,促进文化产业集约化发展。为改变我国目前文化弱国地位,必须加强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力度。培养既懂文化又懂贸易的各类文化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引进经营管理人才,优化人才结构;发展国家文化产业研究基地;整合现有人才并改进人才管理使用制度。
5.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保障文化贸易可持续发展。文化贸易与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已占据相当份额,政府部门对于文化贸易也应给予更多的重视。为建立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提供法律支持和保障;适当使用政府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对文化贸易经营企业的资金支持;以政府资金为基础,建立专项基金;给予税收优惠。
6.规范文化贸易管理机制,完善国际文化贸易服务体系。文化产品出口涉及文化、外贸、海关、外汇等多个管理部门。由于利益关系,各部门在工作中往往互不统一,互相掣肘。应对文化贸易的监管机制进行规范:一是精简相关监管机构,明确分工,清晰权责;二是简化文化贸易进出口手续,降低监管成本,提高贸易效率;三是建立系统的国际文化贸易服务体系,及时有效地向国内文化企事业单位提供对外文化贸易的法律法规、政策、市场信息、投资环境等相关信息。
责任编辑:沈珂
中国民主同盟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
地址:北京东城区东厂胡同北巷1号 传真:010-65232852 电子信箱:webmaster@mmzy.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