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28来源:中国民主同盟网站 http://www.mmzy.org.cn
2011年,我国将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7%目标列为国家“十二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约束性指标。然而,未来一二十年我国依然面临着快速重工业化发展的温室气体排放压力,巧妙化解温室气体减排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是摆在我国面前的一道难题。
从目前我国GDP增长趋势和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思路看,“十二五”期间GDP保持稳定的可能性很大,在此背景下实现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下降目标将主要依靠温室气体的总量减排变化速度。分析发达国家过去的减排路径和减排管理经验,我们发现,非二氧化碳类温室气体虽然所占总量比例小,但因基数小,减排变化速度一般较大,对温室气体总减排率的拉动效果明显,应予以足够重视。我国非二氧化碳类温室气体排放具有以下特点:1、农业活动和煤炭开采的甲烷排放是我国甲烷明显增排的领域;2、农业活动和己二酸、硝酸生产等化学工业过程是我国氧化亚氮增排明显的领域;3、我国唯一实现减排的废弃物处理领域主要依靠甲烷减排。
建议:
1. 高度重视煤层气、垃圾填埋气回收利用,实现地区能源安全与温室气体减排双赢
目前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远超国际公认的警戒水平,且煤炭总量控制已纳入国家新发布的大气行动计划,常规能源安全保障形势严峻。所以,实现能源供应多样化、能源安全保障本地化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煤层气热值高、燃烧清洁,提前开采也更利于煤矿开采的安全保障。垃圾填埋气如果不利用,就是有害气体,如果利用起来,则能同时实现废气减排与新能源利用双目标。虽然近些年我国在煤层气和填埋气回收方面出台了一些鼓励政策,但落实和推动的力度与发展已不匹配,需要加大支持力度,加强相关配套政策的出台。
2、关注垃圾焚烧、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避免“锁定效应”和投资不经济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废弃物领域甲烷排放持续稳定减少对温室气体减排总量下降贡献明显,而缺乏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制定强制性管理政策,则使废弃物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其它领域的减排效果。为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审批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设计与建设时,要同时考虑温室气体控制问题,至少做到预留温室气体控制设备接口和场地空间,避免因设施投资的“锁定效应”导致投资不经济甚至耗费现象。
3、鼓励有机农家肥的规模化生产,促进畜禽养殖废物的沼气化利用和减少化肥施用量,实现农业污染物和非二氧化碳类温室气体协同减排
目前,农业源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水环境质量的第一大污染源。畜禽养殖废弃物对非二氧化碳类温室气体排放贡献较大。传统的沼气化利用和农家肥堆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集中大规模的禽养殖废弃物积存问题,必须采取规模化有机肥生产模式,降低使用成本。建议国家取消超标准使用部分的化肥补贴,将之用于鼓励有机肥生产和使用,以实现化肥、畜禽养殖废弃物等农业污染与温室气体减排协同控制,降低减排成本,减缓农业土地退化,美化农村环境等多赢目标。
4、重视推广水稻旱作技术,缓解我国水资源供应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双重压力
水稻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重要的高产作物,但同时也是用水大户和我国甲烷的主要排放源。稻田甲烷的产生主要是淹水土壤的一个生物化学过程,减少土地淹水时间,就可以有效控制甲烷的排放。推广水稻旱作技术既利于粮食安全,又可缓解水资源紧张,还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有些水稻旱作技术不仅可以节水70%以上,而且可以保持水稻高产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强这类技术研发和推广。
责任编辑:沈珂
中国民主同盟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
地址:北京东城区东厂胡同北巷1号 传真:010-65232852 电子信箱:webmaster@mmzy.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