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善用海洋资源、创新三沙开发理念的提案

2014-02-28来源:中国民主同盟网站 http://www.mmzy.org.cn

海南三沙设市一年多来,各项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都有序开展。海岛旅游业和现代海洋渔业也在稳步推进,特别是三沙特色旅游,呈现一票难求的利好形势。但是建设现状表明,三沙目前的经济建设和海洋开发还是由传统的陆地或农业开发理念作主导。长此以往,势必会给缺土地、缺淡水、缺电力的三沙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对周边的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带来损害。

盘点三沙的海洋资源,上述“三缺”之外,还有“四多”:热带海洋渔业资源多,海底石油储量多,光照、风能、波浪能、海水温差能等可发电资源多,既可为礁栖生物提供栖息和繁衍场所、又可为旅游提供珍稀景观的珊瑚资源多。此外,三沙的战略地理位置重要,为新海上丝绸之路之中坚,对发展面向东盟的开放可以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因此,三沙市应充分利用这种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和地理优势,统筹规划、循序渐进、科学开发,确保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海洋环境少受损害,实现三沙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建议:

1.建设国家级海水淡化试点城市。要把海水淡化作为增加水资源供给总量、改善水资源结构、提高水资源安全保障率,缓解三沙淡水资源短缺的战略选择和重要措施。通过后续产品的开发,采取将淡化水做成品牌等措施,提高淡化水的利用率和附加值。还可以利用高浓缩海水发展浓盐水制盐业、高盐水养殖业等衍生产业。

2.充分利用好国家大力扶持使用清洁能源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资金和技术,加快开发和利用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和温差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步伐,努力破解三沙淡水资源和电力供应不足的困境。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在三沙建设中推广应用“近海岛屿综合开发利用示范试验”成果,实施风能、太阳能和波浪能互补海水淡化示范工程,以及风力、光伏和柴油机互补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同时实现调整海岛能源结构、防止环境污染、巩固我国海防、保障海岛淡水和电力安全供给、促进海水养殖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几大战略目标。

3.利用岛礁大型浮式结构物(或称“钢筋混凝土浮箱”、“浮岛”、“趸船”等)建设新能源—海水淡化组合基地,既可以缓解我国当前严重的钢铁、水泥、光伏材料、风电设备等产能过剩,又可为三沙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土地”资源。建议国家设立专项给予重点支持,在大陆沿海批量生产岛礁大型浮式结构物,并快速布放到需要实际控制的岛礁上,达到开发和保护岛礁资源,以及捍卫海洋权益的目的。

4. 参照我国实施多年的援建新疆和西藏等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快制定并实施国家各部委和各省(直辖市)援助三沙市建设的总体规划,以促进三沙海洋开发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推进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强其在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驿站”和“补给站”作用,为有效维护我国在南海的海洋权益提供必备的后勤保障。

责任编辑:沈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