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综合发展西北农业、筑牢粮食安全基础的提案

2014-02-28来源:中国民主同盟网站 http://www.mmzy.org.cn

我国粮食产量“十连增后,下一个增长点在哪里?

目前,南方人地矛盾突出、黄淮海平原地下水过度开采、东北地区黑土层严重流失以及部分耕地污染严重等问题,构成继续增产的硬约束。要想踏踏实实端自己的饭碗,装自己的粮食,需要战略转移,部署新的增产基地。

201310-11月,民盟中央张宝文主席带队,以西北地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赴宁夏、甘肃进行了实地调研。我们设想:以西北地区为重点,以农牧业协调发展和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大农业、大资源、大市场综合开发为路径,综合发展西北农牧业,将大大有利于筑牢粮食安全基础。为此,特提出分析和政策建议如下。

一、西北地区农牧业发展潜力巨大

西北是我国粮食生产的战略后备区和畜牧业生产主产区,拥有丰富的农业后备资源。西北旱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40%,草原面积占全国的52%,人均耕地2.4亩,是全国人均1.3亩的1.8倍,人均水资源量3104立方米,是全国人均2200立方的1.4倍,人口数量仅占全国的11%,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为农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地理空间和环境容量,丰富的秸秆资源和种草潜力为农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据初步测算,实施可持续综合开发战略,可实现三个翻番目标:一是通过推广新技术、调整种植结构、坡耕地及沟地治理、盐碱地改良等措施,可使当前玉米产量翻番;二是通过人工种草、草地改良等措施,干草总产量可增加一倍。三是通过重点发展草食畜牧业,实行舍饲方式提高出栏率,西北地区肉类总产量可翻一番。

西北地区农牧业发展潜力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技术推广潜力大。应用地膜覆盖配套技术后,玉米种植区域从海拔最高1800米提高到2300米。二是结构调整潜力大。利用夏季雨热同季的资源优势,调减冬小麦面积,扩大夏玉米面积,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一倍左右。三是中低产田改造潜力大。西北地区现在中低产田总面积在2.5亿亩以上,通过治理,每亩粮食产量可提高100-150公斤。四是新品种推广潜力大。西北地区是我国最好的玉米种子基地,良种普及对提高单产的贡献率在50%以上。五是草食畜牧业潜力大。通过规模化养殖、集中圈养、分户舍饲等措施,西北地区2020年草食牲畜饲养量可增加1.8亿只羊单位,是现有饲养量1.6亿只羊单位的1.1倍。

二、西北地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要把西北地区农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变成现实生产力,须重视以下问题。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矿项目多,农业发展项目少。二是农业生态建设,单纯生态保护项目多,生态生产结合的少。三是农牧业生产,农产品初级生产多,产业链深度开发少。四是大农业综合开发,单一产业开发多,农牧业循环发展少。五是环境问题多,治理措施少。西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和耕地盐碱化面积分别占全国的60%30%。随着地膜技术的推广应用,残留地膜成为影响农业生态的重大问题。

三、实施西北地区农牧业可持续综合开发战略的建议

(一)实施十大重点工程。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工程、实施旱作农业工程、实施节水农业工程、实施循环农业工程、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工程、实施耕地整治工程、实施种草养畜工程、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工程、启动南水北调西线调水工程。

(二)强化五项扶持政策。加大优势特色产业扶持力度、加大结构调整支持力度、实施循环农业支持政策、加大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支持力度、加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的扶持力度。

(三)完善五项制度保障。统筹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的水权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农业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农村金融服务制度、建立健全有关法律规章制度。

责任编辑:沈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