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28来源:中国民主同盟网站 http://www.mmzy.org.cn
随着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的调整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国家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一、生源质量有待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新兴的培养类别,培养模式还不完善,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学生和社会认可度不高,影响了生源质量。
二、培养方案有待完善。大多数高校与研究生基本上处于同一课程设置体系,未能突出其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特色。
三、专业实践环节薄弱。教学专业实践是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命线。由于部分院校的自身实验条件、产学研基地建设和联合企业能力不足,很多实践类课程无法顺利进行,专业实践困难重重。有调查显示,约有35%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未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实践,而是同学术型研究生一样在校内实验室完成。
四、缺乏适当的激励机制。目前,大部分导师指导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大部分校企联合都要依靠行业需求、教师个人关系维系,很多导师怕麻烦,不愿主动与企业合作联合指导学生;还有部分年轻教师未曾有过与企业合作的机会,更是力不从心。
五、单一的考核评价机制。这主要体现在论文写作和学生实习上,表现为论文指导和答辩中的学术型倾向和实习的敷衍塞责。一是因为指导老师的遴选仍是重学术轻实践,二是受学制限制,很多学生放弃校外实习,待在学校主攻论文,以顺利毕业。目前,多数高校把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的毕业考核统一为一定级别的论文发表,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建议:
1、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形式,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制度。报考条件上,可考虑试行推荐制度;考试内容上,加大对专业知识和个人能力的考察;招生上,扩大地域范围,试招收专业学位留学生;考试时间上,可尝试每年增加一次考试机会;调剂时,应坚持高标准择优录取。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专业学位,逐步增加专业学位推免生的数量和比例。
2、明确培养目标,合理规划结构与规模。根据社会、经济、教育的现实发展需要,进一步明确各培养单位的专业培养目标,并细化个人多样化培养计划;学校培养部门应根据学生的学业情况对实施效果跟踪反馈。应继续稳步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适度减少学术性研究生人数,进一步增设专业学位种类、适度增设专业博士学位。
3、注重实践,实施阶段式推进实习计划与“双导师”联合培养机制。阶段式推进的实践训练能够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形成空间与时间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初期(入学后半年至1 年),以导师工作室、实验中心为平台,让学生接触科研学术活动,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中期,在学校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和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平台的支撑下,鼓励、组织学生开展专题研究,强化其科研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后期(毕业前1年至1年半),引导学生进入各研究室(所)、实验中心、产学研基地开展实践教育,并实施“双导师制”,即在该培养阶段由培养单位指定学术导师和联合培养基地指定的项目导师共同指导。还可通过“先期介入”的合作培养模式,使更多优秀人才“直通”企业实习基地,突破阶段限制提前参与企业研发。
4、发挥学位授予单位办学自主能动性,提高办学针对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特殊性要求更具针对性的培养方式,改革培养方式是重中之重。应进一步规范培养单位的自主培养权,其关键不仅仅在于“权的大小”,还在于“如何自主”。高校应基于其学校定位、学科建设、办学特色、经费投入和师资情况以及社会人才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理性确定招生专业和招生规模。
责任编辑:沈珂
中国民主同盟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
地址:北京东城区东厂胡同北巷1号 传真:010-65232852 电子信箱:webmaster@mmzy.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