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副主席在纪念李公朴、闻一多烈士殉难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各位来宾、各位同志: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民盟早期领导人李公朴、闻一多先生殉难70周年。我受张宝文主席和陈晓光常务副主席委托,谨代表民盟中央,向两位先烈表示深切的怀念和崇高的敬意!向烈士的亲属致以亲切的慰问!向出席今天大会的中共云南省委、省委统战部,还有社会各界来,宾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70年前的7月11日,曾多次表示“前脚跨出门去,后脚就不准备再跨回来”的李公朴先生,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年仅44岁。四天后,在李公朴殉难经过报告会上慷慨陈词“争取和平是要代价的,我们决不怕牺牲”的闻一多先生,血洒昆明翠湖之滨,年仅47岁。
他们虽一生短暂,却为救国救民不断上下求索,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他们虽一介书生,却为和平民主的新中国不惜牺牲生命,是为新中国成立壮烈献身的民族英雄;他们虽身处险恶时局,却能坚定地与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投身文化教育事业,是知识分子的楷模、民盟的骄傲!毛泽东同志曾这样赞誉他们:“(李公朴)先生尽瘁救国事业与进步文化事业,威武不屈,富贵不淫”“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气概!”
70年过去了,我们依然时时怀念、敬仰、学习两位先生。在两位先生的故乡及其生活、工作过的地方,先后建立了纪念馆。这些纪念馆被列为民盟传统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大批盟员前往瞻仰学习。各地相继开展了大量的纪念活动:在李公朴的家乡,成立了以先生名字命名的“民盟常州李公朴支部”,开展了“追寻公朴足迹”的学习实践;常州、黄冈、昆明等地拍摄了电视人物传纪片《李公朴》,微电影《闻一多•诗情故乡》《最后一次演讲》等,通过荧屏和网络等多种方式重现先生们的光辉形象。
重温历史,才能更好前行;铭记精神,方能薪火相传。民盟中央老前辈费孝通主席曾说过:“民盟的传统,就是李闻精神。”今天我们纪念李公朴、闻一多两位先生,就是要铭记他们作为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风骨与坚守,把民盟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为此,我们一定要铭记他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两位先生生于忧患之时,饱受帝国主义侵略之苦;他们留学海外,尝尽弱国子民屈辱。国家的落后、人民的悲苦激发了他们强烈的爱国意识。李公朴先生积极投身社会教育,先后推行国难教育、抗战教育和民主教育,培养爱国民主人士,为国效力。他发起成立救国会,呼吁抗日,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入狱,是知名的“爱国七君子”之一。他奔赴烽火连天的华北战场考察教学,撰写了15万字的战地通讯,发出“华北是我们的,中华民族是不可征服的”坚定呼声。闻一多先生潜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并尝试从中找出振兴中华的文化良策。抗战八年,为表义愤,他蓄须明志。他认为“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他先后创作了《洗衣歌》《七子之歌》等大量爱国诗篇,成为中国文坛百世流芳的艺术经典。
为此,我们一定要铭记他们向往真理、追求进步的进取精神。两位先生在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国民党的专制腐败,逐渐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真理。李公朴先生曾任民盟云南省支部委员、《民主周刊》编委、民盟中央委员和民主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闻一多先生曾是民盟云南省支部委员、云南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民盟中央委员。在西南联大和整个昆明,他们团结、带领广大盟员,积极投入到民主革命的斗争中,不惜牺牲生命。李公朴先生多次被国民党政府关押、恐吓、监视,甚至多次被特务殴伤,但他从没有动摇退缩,最终用生命实现了自己所说的“在真理旗前倒下去,是大愿也”。闻一多先生身处险恶时局,面对朋友劝说,从容回答“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在被列入暗杀名单后,毅然置生死于度外,参加李公朴殉难经过报告会,大声疾呼“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最终也倒在了特务的枪口下。从书生意气的知识分子,到有社会影响力的学者,再到民盟的领导人,最终成长为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战士,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代革命知识分子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积极进取、不畏牺牲的成长缩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盟有百余位烈士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中。正是他们,用鲜血写就了民盟和中国共产党长期亲密合作、风雨同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历史篇章,铸就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伟大事业的历史基石。
为此,我们一定要铭记他们投身社会、无私奉献的“红烛精神”。李公朴先生是杰出的社会教育家,以“为人类增加一点幸福,做一点有益的事”为理想,致力于社会教育活动。他誓不为官,投身社会教育,主张个人学习与国家需要相结合;他不顾个人安危,在华北战区推行抗战教育,主张树立适应现代需要的集体主义新的教育体系。抗战后,他积极推行民主教育,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活动对于启发民智,推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产生了积极影响。闻一多先生是著名学者、诗人,为我们民族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他还是一位“拿了一辈子粉笔”的师者:他推崇启发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独创精神,主张个性发展,对学生提出“广博”与“扎实”两项要求;他师德隽永,深受广大青年学生和同辈师友的尊重和信任。著名诗人臧克家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他赞誉先生“春风化雨,为国育才”。两位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在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也为民盟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铭记,是为了不能忘却;铭记历史,是为了现在将来。70年已经过去,李闻精神依然在激励、鼓舞着我们。当前,我们要大力加强思想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以盟史教育为切入点,创新工作思路方法,赋予李闻精神新的时代内涵,赋予民盟传统教育勃然生机,使广大盟员特别是新盟员和年轻盟员,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深怀爱国之心,砥砺强国之志,力践报国之行,把个人梦想融入实现中国梦的践行之中,这才是我们对两位先生乃至所有民盟先辈最好的告慰和纪念。
这次李闻纪念活动,30个省级盟组织参加,并安排了会议座谈、祭奠和教育基地参观等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学习和实践内容,民盟中央还准备了《闻一多传》《李公朴传》等数本书籍和学习资料。以这样的形式举办纪念活动,在民盟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给予了很大支持,民盟云南省委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这里,让我们对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对李培书记、倪主席和云南省盟,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志们,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周围,继承和发扬民盟优良传统,进一步凝聚智慧和力量,不断谱写多党合作事业和民盟事业新的篇章,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新贡献!
责任编辑:沈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