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背影

那棵高大、挺拔的英雄树,历经风雨冰霜侵蚀依然枝叶繁茂,郁郁葱葱,直刺云霄。几十年了,她犹如一位忠诚的卫士依楼而生紧紧守护在这里,一步不离。冬去春来,花期一到,一树火红,把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纪念馆映衬的耀人夺目。这棵不老之树,不仅见证了一段刻骨动人的历史,而且似乎一直在诉说着这里的过去、现在、将来。走近,驻足,红艳艳的花朵,往往能燃起情思,把我们带入历史的记忆深处。

1938年初,闻一多先生从长沙徒步到昆明,又从昆明沿滇越铁路到碧色寨,再换乘最小的火车来到了蒙自,入住东门哥胪士洋行22号。他来不及抖去身上的风尘,也顾不上休息片刻,第二天就走上了讲台。也许是长期的颠沛流离,长途跋涉,有了暂时的安宁,学者闻一多仿佛要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似的,惜时如金,除了上课就是呆在宿舍里,读书,研究学问,足不出户。当时,联大的老师习惯晚饭后到南湖散步,总不见闻一多先生,住24号的郑天挺教授就对闻一多先生说:“何妨一下楼呢?”久而久之,闻一多先生有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

记不清多少次了,每到闻一多先生住过的房间,都充满着敬仰之情,目光总在寻找先生的身影,想和他亲近、亲近,说说话,聊聊天,然斯人已远去。十几平方米的房间,木板床,书桌,物品静静地摆放着,有心的纪念馆工作人员一丝不苟,收拾的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仿佛这些东西主人才刚刚用过还有温度,扑面而来的是一股股书的清香味。是啊!在蒙自的日子,闻一多先生很多时间就是在这小屋度过的。每到此处,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推测屋内的情形,揣摩先生的一举一动。也许,闻一多先生很多时候,一定是伏案读书、写作,累了,叼着烟斗抽一阵;也许,思考问题时,会凝望着窗外,神驰远方,也许,当我们轻轻走近门前,悄悄往里窥视,灰暗的灯光下,看到的应是他的侧身背影……

闻一多先生对教育满怀激情,心中装着学生,情意切切。在从长沙到昆明的路途中,学生向常清、刘兆吉策划成立一个诗社,慕名向闻一多先生请教,他给予大力支持。到达蒙自,一见到那弯清澈透明的湖水,学生灵感顿生,诗兴已浓,当即把诗社命名为“南湖诗社”。为诗社成立,发起人多次向闻一多先生请教,他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诗社请闻一多、朱自清为指导教师,两位教授欣然同意。据刘兆吉回忆,诗社共有20几人,出诗刊无经费,只能因陋就简,采用壁报的形式。闻一多、朱自清两先生亲临学生中间具体指导,他们纵谈诗的创作和走向,引领学生遨游于诗的海洋,乐此不疲。这是一群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学生,他们才智极高,充满活力,又有全国一流的教授指导,一时间把诗社办的风生水起,有声有色。追寻他们的足迹,你会发现,这些人以后都在各自从事的领域有极高的建树,查良铮(穆旦)则成了全国著名的大诗人。南湖诗社时间不长,而播下的种子其影响深远。

“……在南湖畔,我们追寻闻一多、朱自清……的足迹与身影,倾听当年‘南湖诗社’的呐喊与呼号。也许,正因为我们是‘西南联大’的景仰者,对此更感到亲切和自豪。

是的,我们是历史的延续,但,我们又是历史的开启。每一个活着的人,不都在延续和开启?

我们无论延续还是开启,都是诗!都是自己血管中流出的诗,胸腔中燃烧着诗!我们追求赤诚与纯真,容不得半点虚伪和造作;我们喜欢质朴和自然,厌恶装腔作势的狂叫和无病呻吟的哭泣。”

这是时隔50余年(1990年),“南湖诗社”在蒙自恢复成立,《南湖诗刊》开头语《延续与开启》的文字,读之奋然。此次大会,与会者近200人,年长者70有余,年少者仅12岁。有西南联大和诗界的老前辈参加。如今,又26年过去了,当年的积极分子中,有的成了当地有名的诗人。

回望这段历史,叙述着故事的点点滴滴,怎能忘记,西南联大湘、黔、滇旅行团到沅陵的那个晚上,雨雪霏霏,天寒地冻,闻一多先生用被子盖着膝盖,与坐在铺着稻草的地铺上的向常清、刘兆吉畅谈诗歌,策划成立诗社的情景。我想,这是一个多么具有诗情画意的夜晚啊!随着先生富有感染的语言,学生们的心早就热腾腾的了。又怎能忘记,南湖诗社成立后,闻一多先生穿着长衫来到学生中间那一颦一笑,举手投足的情景。岁月留痕,他远去的背影永远定格在时间的深度中。

蒙自人十分珍视这段历史,在南湖崧岛建立了闻一多纪念碑、纪念亭。纪念碑正上方镶嵌着闻一多的铜制头像,铜像下面刻着闻一多先生的名言:“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纪念亭南面匾额是著名作家谢冰心撰写的“斯人宛在”。闻一多先生紧紧与蒙自南湖连在了一起。

闻一多是学者,是教授,是诗人,他用自己的才气和激情把生命演绎的如此精彩。其实,闻一多还是个丈夫、父亲,有水一般的柔情。闻一多的儿子闻立雕回忆到,在蒙自父亲一共给母亲写了9封信,信中常有:“这回事我错了,没有带你们出来。我只有惭愧,太对不住你们”;“想来想去,真对不住你”之类的话语。短短几个月,9封信,一片深情跃然纸上,令人动容。国难当头,学校南迁,闻一多把妻子儿女5人留在武昌,就匆匆赶往长沙,直到风尘仆仆来到蒙自。在蒙自闻一多先生得听,日本飞机狂轰滥炸,空袭频繁,武昌呆不下去,妻子带着孩子回到浠水巴河老家,但因农村无学校,孩子读书成了严重问题,他心急如焚,牵挂担心可想而知。他写信给孩子,一再告诫:“在这未上学期间,务必把中文底子打好”,并特别说:“我自己教中文,我希望我的儿子在中文上总要比一般强一点”。每每咀嚼着这些质朴且饱含深情的文字,冥冥中向我们走来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闻一多----一个好丈夫,一个好父亲!尽管在给妻子的信中,闻一多先生一再说“决不离开你一步”,而在民族大义面前,他挺身而出毅然离开,留下的是顶天立地,敢于担当的高大背影!

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纪念馆是蒙自文化的名片,也是盟员心中的圣地。公元2015417日正是花红柳绿的季节,民盟云南省委在此举行挂牌仪式,至此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纪念馆成为全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那棵高大、挺拔、火红的英雄树,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闻一多先生的背影远去了,而他的灵魂,永远活在天地人间!(李猛)

责任编辑:姜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