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顾卫英,北方昆曲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主工闺门旦、正旦,梅花奖获得者,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曲学院艺术硕士,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常务理事,民盟西城艺术专委会副主任、国戏支部副主委、文旅部优秀专家。
顾卫英在昆曲这条从艺道路上,数十年如一日对艺术执着的追求,不断钻研、好学努力,其艺术功力颇深。擅长刻画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古典女性形象。代表性昆曲剧目:《牡丹亭》《长生殿》《玉簪记》等;苏剧《状元与乞丐》《花魁记》等。主演原创昆剧《一旦三梦》《李清照》《林徽因》等剧目。曾多次赴港澳台地区以及日本、德国、法国、美国等地演出昆剧,曾在海德堡大学、奥地利大学音乐学院、维也纳音乐学院、奥地利皇宫及保利剧院、长安大戏院、江苏省昆剧院等地举办过11个昆曲表演艺术个人专场。2012年在央视戏曲频道《跟我学》栏目中教授昆曲《牡丹亭》《长生殿》等剧目中的经典唱段,连续推出七档,重播数次,深受观众喜爱,顾卫英把美轮美奂的中国昆剧留在了各种肤色人的心里。
自1997年至今荣获20余项荣誉:苏州市青年演员一等奖、中国戏剧家协会戏曲红梅大奖和“红梅之星”称号、全国戏剧文化奖首届表演大奖、第四届全国大型音乐展演民族戏曲演唱金奖、亚洲国际音乐节国际导师奖和民族戏曲演唱金奖、《牡丹亭》专辑获得第七届全球华语金曲奖、第27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第二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等。在顾卫英的人生理念中,一生只做一件事,她的“一生一事”,就是要把青春奉献给昆曲艺术、用整个生命守护好中共传统文化。
生活中的顾卫英,气质温婉端凝,亲切清新,顿觉超凡脱俗,娴静厚重。通过多年的艺术修养的积淀,具有一种独特且脱俗的亲和力。她的艺术造诣深厚,传承脉络正统,先是得“继”字辈老艺术家柳继雁先生启蒙,后成为首届梅花奖榜首获得者、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张继青先生的入室弟子后,又深得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二度梅获得者张静娴先生的真传。还先后得到梁谷音、沈世华、王奉梅、林萍、张国泰等南北昆剧艺术大家的栽培。同时还问艺于京剧名师李玉芙和张晶等梅派传人。
顾卫英的骨子里是一个意志力、责任感极强的人,对待艺术始终保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态度,甚至每次学习与演出必须做到极致。因此她经手的工作总是呈现一种完美的状态。这从她的教学、主演、普及推广、学术研究等各个层面都是抓铁留痕。
2008年,她作为舞台中坚力量的一线演员,投身到戏曲高等教育的摇篮中,成为中国戏曲学院的昆曲专职教授,不仅要重新梳理自己的身份定位,还要快速转身三尺讲台,面对不同素质的学生去因材施教,要及时规划出教材教案教法……,这些对于聚光灯下光彩照人的大主演来说,有着太多的陌生和不易。但她只是举重若轻地微微一笑,有教无类,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将前辈老师们亲授的传统剧目的精华与自己多年总结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教授给了学生。她所教授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各大专业院团及专业院校,这些学生先后在国际、国内举行的各大重要艺术赛事中频频获奖。同时,顾卫英荣获2015年北京市高校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最佳演示奖、最受学生欢迎奖。2018年第二十二届中国少儿戏曲艺术“小梅花”个人金奖指导教师荣誉奖章。
2015年,顾卫英加盟北方昆曲剧院后,参与创排大型原创昆曲历史人物剧《李清照》并担纲主演,成功塑造并刻画了李清照这一才情满腹、率真果敢、敢爱敢恨,以心抗世、以笔唤天的“千古第一才女”的经典形象,抒写了一代“婉约词宗”颠沛辗转、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与尝尽人间苦难的坎坷而不平凡的一生。该剧作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重点剧目,在梅兰芳大剧院首演后,又连续献演20余场,并受邀参加了2015年第六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多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及研讨会,获得了业内专家学者及艺术家们的高度评价与极高赞誉,获得了上海白玉兰主角奖。
2016年,为纪念伟大的戏剧大师汤显祖与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顾卫英录制了首张个人戏曲专辑《绝色倾城》,不仅掀起“昆曲热”潮,还一举获得全球“华语金曲奖2016年度最佳戏曲专辑”的美誉。
顾卫英饰演林薇因剧照
2021年10月21日,顾卫英主演的原创当代才女史诗昆剧《林徽因》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典雅灵动的舞台呈现、诗化写意的表演风格、酣畅淋琳的唱腔得到了现场观众的热烈反响和广泛好评。顾卫英为了塑造好这一现代杰出的建筑师、学者、诗人、作家、爱国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林徽因独有的气韵,私下做了大量的功课与案头工作。从一切有关林徽因的文字中去寻访体会。当舞台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升起的那一时刻,她用自己生命的绽放与林徽因合体了……
2021年春节,顾卫英因身体不适住进医院,出院不久,身体尚未完全恢复,便接到西城区青年委员会邀请,参加“乡情连西城——‘西有青年’云端陪你过大年”主题活动,虽身体不适,但作为一名传统文化艺术工作者、民盟委员、西城区青联委员,她欣然接受了演出邀请,准时出现在活动现场,似乎忘记了自己还是恢复期的病人,认真投入到当天演出活动中,圆满完成了任务,并取得良好的演出效果。顾卫英一心以舞台和艺术为中心、为观众、为人民服务,为疫情的特殊时期做点实际贡献,这是一名文艺工作者天职,更是一份强烈的使命。
作为中青年表演艺术家,顾卫英对待学术研究同样倾心倾力……在取得了一系列舞台表演艺术成就的同时,她还潜心钻研昆曲表演艺术理论,将多年积累的表演经验、表演技艺、表演功法与心得用心总结并融为一体,研究撰写了数十篇论文作品,发表于全国各大核心期刊杂志,其中,《韩世昌与“二梅”的大师之缘》2013年发表于CSSCI期刊《戏曲艺术》《昆曲闺门旦表演的审美规范》2014年发表于 CSSCI期刊《戏剧》《传承<痴梦>感悟崔氏—亦喜亦悲演痴女》荣获文化部全国昆曲优秀青年演员 “十佳论文”奖,并于2008年发表于《中国戏剧》。还有《苏州园林和昆曲艺术共同的美学价值》《浅谈昆曲走进校园的意义——从青春版<牡丹亭>高校巡演谈起》《昆曲演出的海外艺缘》《跨文化语境中的中国戏曲》《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传承主演杜丽娘》等十余篇优秀文章从她的笔底流出。此外,她牵头的北京市人文科学研究项目《昆曲闺门旦折子戏表演研究》以扎实的研究成果结项,赢得专家学者的一片赞誉。同时,她还担纲着2015年度文化部的科研项目《韩世昌昆曲表演艺术编年史》的研究工作。
凡此种种,都是一件事:继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昆曲。
顾卫英说:“我这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我将用我的一生学好昆曲、演好昆曲、传好昆曲,与国同命,与民同脉!用青春与生命捍卫、守护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昆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