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盟员社区 > 群言堂
形式主义的调研“要不得”——以《反对本本主义》为镜子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网站 http://www.mmzy.org.cn
[大] [小]
2013-07-26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聚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作风问题,非常有必要,而把形式主义放在“四风”之首,也是非常有道理。因为,形式主义往往与其他“三风”纠缠在一起,就像阴影一样随时相伴困扰在我们周围,可真是防不胜防呀。
就拿我们经常开展的调查研究来说吧。“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原本是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教条主义的有效工作途径和方法,与“四风”应该是冰炭难容、格格不入的。但这些年来,人们却发觉一些调查研究遭受到形式主义的侵蚀,沾染上了形式主义的坏毛病,不同程度地存在“调研走过场、讲话唱高腔、语言翻新样”等现象,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越拉越远,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越走越近。一些调查研究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作秀”行为,这是一件很值得注意的事情。
于是,我们记起了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的一句话,“为什么党的策略路线总是不能深入群众,就是这种形式主义在那里作怪”,他还以激愤的心情告诫大家:“要不得!要不得!注重调查!反对瞎说!”把毛泽东在赣南中央苏区时期的《反对本本主义》当作一面明亮的镜子,对照检查我们当前的一些调查研究工作,的确可以发现不少形式的、教条的、官僚的等“要不得”的东西,甚至还存在“瞎说”的情况。
一是少数人“拍脑袋”想当然。决策之前必须做深入细致的调研,认真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广泛搜集和采纳各个方面的意见建议,这是起码的常识。然而有的时候,决策者仅依据或参考少数“精英”的动议,于是草率地作出某项决定,以致在执行中出现适得其反的结果。比如有人说,长假期间免收小车过路费,可以带动内需、促进消费、增加地方经济收入。乍一听起来很有道理,也就没多加考虑,只是稍做一番象征性的小范围调研,之后便匆忙把通知一发,造成的后果是“小车一起上路、大车跟着拥堵、车水马龙无尽头、高速路成了停车场”,好心换来的是一片抱怨声。对于这种类似的做法,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曾经提出过尖锐批评,“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在工作中,我们当不得这样的“蠢人”。
二是盲目顺从上级领导的意图。调查研究本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而在不经意间,有人会把调查研究当作对上级领导某种意图的诠释和论证,“只唯上,不唯实”,凭着热情,盲目跟风,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时明知上级的主张并不缜密周全,观点也未必成熟,但还是竭力在调研中曲意迎合上级的要求,维护上级的正确形象。如前些年有的上级领导认为某个产业项目具有发展前景,应该抢抓时机、大干快上,于是乎在调研中,领导意图先入为主,只着眼项目的可行性一面,没有考虑不可行性的另一面,不深不透的调研,导致了领导决策的偏差,结果是项目上马、产能过剩、市场冷落。对于这种情况,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曾严厉指出:“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毛泽东的这段话可谓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现在听起来仍然觉得很有份量,令人警醒。
三是身子不能沉下去。调研的根本要求是要沉下身子“接地气”,从实际中发现问题,从群众中汲取营养,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反观当今一些调研的通行做法,是事先踩点、设计路线、确定方案,然后按部就班地“坐在车上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座谈会上谈一谈”。兴师动众,浮光掠影,走平坦的路,看亮丽的点,听顺耳的话,如此浅尝辄止、浮于表面的调研,不仅不能深入群众了解真实情况,反而会引起群众的强烈反感。毛泽东指出,“从不肯伸只脚到社会群众中去调查调查”,“一定要弄坏事情,一定要失掉群众,一定不能解决问题。”这里毛泽东连用三个“一定”,对形式主义的调研进行了坚决否定,它提示着我们,调查研究一定要“到社会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一段时间以来,新的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深入贫困地区做调查研究,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习近平总书记还语重心长地说道,调研就是要“看一些最偏僻的地方,最困难的地方,到边远地方去,同群众聚一聚,见见面,聊聊天,有什么不好?”句句话语透露着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意。
四是按照固定程式搞座谈。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毛泽东提出,调查会要开成讨论式,不能“只凭一个人讲他的经验和方法”,与调查内容相关的人员都可以参加。他还说:“那种只随便问一下子,不提出中心问题在会议席上经过辩论的方法,是不能抽出近于正确的结论的。”然而,反观现在的一些调研座谈会,一般都是严格按照固定程式进行,议程精心安排,会场仔细布置,人员慎重筛选,甲方主官汇报工作,乙方领导肯定经验,相关同志补充成绩,其他人员简单提问。看起来座谈会开得紧凑有序、热热闹闹,气氛也是何其浓烈,可是将座谈会的内容概括起来,无非又是“领导重视、部门努力、单位配合、群众支持、措施得力、成效显著”那干巴巴的几条。座谈会既听不到不同的声音,又看不到思想交流和观点碰撞,没有讨论互动的活泼场面。对于这种缺乏民主氛围的调研座谈会,要么是听其一面,要么是流于形式,很难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和“正确的结论”。
五是调研材料内容空泛。调研的最终成果表现形式是文字材料。材料内容是否言之有物、持之有据、论之有理,语言风格是否鲜活生动、朴实简练、表述准确,关乎整个调研工作的成败。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指出,“有的单位上报的材料没的看,都是一些表面的话,下去调研回来都是说一片大好形势。我们是要看问题、解决问题的,报这些来有什么用呢?”总书记的话是因感而发、有的放矢、针砭时弊,说明当下的一些调研材料,还留有“八股”的气息与痕迹,没有情况、没有问题、没有建议、没有对策,专拣好听的话说。此外,还有的调研材料读起来如在云里雾里,“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但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规律,结构刻板雷同,内容单薄空泛,正如毛泽东当年批评的那样,“调查的结果就像挂了一篇狗肉账,像乡下人上街听了许多新奇故事,又像站在高山顶上观察人民城郭。这种调查用处不大,不能达到我们的主要目的”,“那几句老生常谈,使人厌听”。毛泽东的这番恳切的言辞,于今仍会让我们感到振聋发聩、脸红耳赤。
凡此种种,不一而举。时光倒回到上个世纪的峥嵘岁月,毛泽东在发表了“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这一论断之后,言犹未尽,又补充和发展了另一句话,“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形式主义的调研就是这样一种步入歧途的“不正确调研”,它脱离群众,危害事业,误人误己呀,实在是“要不得”,更不能让它拥有“发言权”!
说到底,之所以出现形式主义的调研,问题的根源在于形式主义的泛滥。反对形式主义,关键是要树立实事求是的态度,着重解决好作风飘浮、工作不实的问题,像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那样,“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引用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的一句话作为我们的警醒:“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我们还是老实一点吧!” (江西省政协副主席、民盟江西省委会主委 刘晓庄)
责任编辑:冯鹏飞
形式主义的调研“要不得”——以《反对本本主义》为镜子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网站 http://www.mmzy.org.cn [大] [小] 2013-07-26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聚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作风问题,非常有必要,而把形式主义放在“四风”之首,也是非常有道理。因为,形式主义往往与其他“三风”纠缠在一起,就像阴影一样随时相伴困扰在我们周围,可真是防不胜防呀。
就拿我们经常开展的调查研究来说吧。“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原本是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教条主义的有效工作途径和方法,与“四风”应该是冰炭难容、格格不入的。但这些年来,人们却发觉一些调查研究遭受到形式主义的侵蚀,沾染上了形式主义的坏毛病,不同程度地存在“调研走过场、讲话唱高腔、语言翻新样”等现象,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越拉越远,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越走越近。一些调查研究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作秀”行为,这是一件很值得注意的事情。
于是,我们记起了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的一句话,“为什么党的策略路线总是不能深入群众,就是这种形式主义在那里作怪”,他还以激愤的心情告诫大家:“要不得!要不得!注重调查!反对瞎说!”把毛泽东在赣南中央苏区时期的《反对本本主义》当作一面明亮的镜子,对照检查我们当前的一些调查研究工作,的确可以发现不少形式的、教条的、官僚的等“要不得”的东西,甚至还存在“瞎说”的情况。
一是少数人“拍脑袋”想当然。决策之前必须做深入细致的调研,认真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广泛搜集和采纳各个方面的意见建议,这是起码的常识。然而有的时候,决策者仅依据或参考少数“精英”的动议,于是草率地作出某项决定,以致在执行中出现适得其反的结果。比如有人说,长假期间免收小车过路费,可以带动内需、促进消费、增加地方经济收入。乍一听起来很有道理,也就没多加考虑,只是稍做一番象征性的小范围调研,之后便匆忙把通知一发,造成的后果是“小车一起上路、大车跟着拥堵、车水马龙无尽头、高速路成了停车场”,好心换来的是一片抱怨声。对于这种类似的做法,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曾经提出过尖锐批评,“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在工作中,我们当不得这样的“蠢人”。
二是盲目顺从上级领导的意图。调查研究本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而在不经意间,有人会把调查研究当作对上级领导某种意图的诠释和论证,“只唯上,不唯实”,凭着热情,盲目跟风,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时明知上级的主张并不缜密周全,观点也未必成熟,但还是竭力在调研中曲意迎合上级的要求,维护上级的正确形象。如前些年有的上级领导认为某个产业项目具有发展前景,应该抢抓时机、大干快上,于是乎在调研中,领导意图先入为主,只着眼项目的可行性一面,没有考虑不可行性的另一面,不深不透的调研,导致了领导决策的偏差,结果是项目上马、产能过剩、市场冷落。对于这种情况,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曾严厉指出:“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毛泽东的这段话可谓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现在听起来仍然觉得很有份量,令人警醒。
三是身子不能沉下去。调研的根本要求是要沉下身子“接地气”,从实际中发现问题,从群众中汲取营养,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反观当今一些调研的通行做法,是事先踩点、设计路线、确定方案,然后按部就班地“坐在车上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座谈会上谈一谈”。兴师动众,浮光掠影,走平坦的路,看亮丽的点,听顺耳的话,如此浅尝辄止、浮于表面的调研,不仅不能深入群众了解真实情况,反而会引起群众的强烈反感。毛泽东指出,“从不肯伸只脚到社会群众中去调查调查”,“一定要弄坏事情,一定要失掉群众,一定不能解决问题。”这里毛泽东连用三个“一定”,对形式主义的调研进行了坚决否定,它提示着我们,调查研究一定要“到社会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一段时间以来,新的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深入贫困地区做调查研究,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习近平总书记还语重心长地说道,调研就是要“看一些最偏僻的地方,最困难的地方,到边远地方去,同群众聚一聚,见见面,聊聊天,有什么不好?”句句话语透露着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意。
四是按照固定程式搞座谈。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毛泽东提出,调查会要开成讨论式,不能“只凭一个人讲他的经验和方法”,与调查内容相关的人员都可以参加。他还说:“那种只随便问一下子,不提出中心问题在会议席上经过辩论的方法,是不能抽出近于正确的结论的。”然而,反观现在的一些调研座谈会,一般都是严格按照固定程式进行,议程精心安排,会场仔细布置,人员慎重筛选,甲方主官汇报工作,乙方领导肯定经验,相关同志补充成绩,其他人员简单提问。看起来座谈会开得紧凑有序、热热闹闹,气氛也是何其浓烈,可是将座谈会的内容概括起来,无非又是“领导重视、部门努力、单位配合、群众支持、措施得力、成效显著”那干巴巴的几条。座谈会既听不到不同的声音,又看不到思想交流和观点碰撞,没有讨论互动的活泼场面。对于这种缺乏民主氛围的调研座谈会,要么是听其一面,要么是流于形式,很难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和“正确的结论”。
五是调研材料内容空泛。调研的最终成果表现形式是文字材料。材料内容是否言之有物、持之有据、论之有理,语言风格是否鲜活生动、朴实简练、表述准确,关乎整个调研工作的成败。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指出,“有的单位上报的材料没的看,都是一些表面的话,下去调研回来都是说一片大好形势。我们是要看问题、解决问题的,报这些来有什么用呢?”总书记的话是因感而发、有的放矢、针砭时弊,说明当下的一些调研材料,还留有“八股”的气息与痕迹,没有情况、没有问题、没有建议、没有对策,专拣好听的话说。此外,还有的调研材料读起来如在云里雾里,“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但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规律,结构刻板雷同,内容单薄空泛,正如毛泽东当年批评的那样,“调查的结果就像挂了一篇狗肉账,像乡下人上街听了许多新奇故事,又像站在高山顶上观察人民城郭。这种调查用处不大,不能达到我们的主要目的”,“那几句老生常谈,使人厌听”。毛泽东的这番恳切的言辞,于今仍会让我们感到振聋发聩、脸红耳赤。
凡此种种,不一而举。时光倒回到上个世纪的峥嵘岁月,毛泽东在发表了“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这一论断之后,言犹未尽,又补充和发展了另一句话,“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形式主义的调研就是这样一种步入歧途的“不正确调研”,它脱离群众,危害事业,误人误己呀,实在是“要不得”,更不能让它拥有“发言权”!
说到底,之所以出现形式主义的调研,问题的根源在于形式主义的泛滥。反对形式主义,关键是要树立实事求是的态度,着重解决好作风飘浮、工作不实的问题,像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那样,“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引用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的一句话作为我们的警醒:“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我们还是老实一点吧!” (江西省政协副主席、民盟江西省委会主委 刘晓庄)
责任编辑:冯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