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盟员社区 > 盟员心声

达文梅:达氏家风 源远流长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网站 http://www.mmzy.org.cn [大] [小] 2022-06-02

 

近日,由甘肃省图书馆开展的“七彩家风代代传——寻找陇原最美家风”征集活动评选结果公布,盟员达文梅文章作品《达氏家风 源远流长》荣获三等奖。
全文如下:
走得再远,也不要忘记故乡在含泪守望;走得再好,也不要忘记先辈的艰难创业之路。
—题记        
作为达氏后裔,我深知四百多年前先祖为达氏一脉的生存,付出了多少艰辛。在那战火纷飞、金戈铁马的时代,从明永乐年间镇守西陲到嘉靖年间弃仕从农,他们的身影在茫茫戈壁凄风苦雨中,在达氏家谱的记载中若隐若现……
明永乐二年(1404),安克帖木儿被封为明朝属国哈密忠顺王。他的三子恪纳牙去京进贡,被赐百户,驻地凉州。明永乐三年(1405),恪纳牙再次入京进贡,归途中却听闻父亲安克帖木儿被毒杀,深知其中的明争暗斗诡异复杂,自己的处境危机四伏,于是强忍悲痛留在凉州,远离了哈密的王权之争。其子达里麻答思承袭父职,学习汉族文化,同凉州百姓关系亲密,遂确定以首字“达”为家族姓氏,并追封恪纳牙为关内始祖。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明肃靖王在小西湖一带修建园林。政策的催化,使得金城达氏一脉重迁别居。明隆庆年间(1567—1572)先祖达敬复插旗于金城西八十里古台,改名达家台,入籍西丰里四分五甲之民,分二十三分五厘之地。从此,金城西固达川,成为了达氏先祖繁衍生息之地。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为争夺生存权历尽艰辛,形成了独特的家风文化。
、攻艰克难的生存之道
明隆庆年间,先祖达敬复插旗为标,占地为业。巍巍古台,万亩荒芜,十年九旱,寸草不生。举足悬崖峭壁,起炊缺柴少粮。不仅如此,当时的青横邦、大刀队也时有劫掠。虽然饥荒和战乱如影随形,但生存的愿望依然让达世先祖拓荒耕耘、披荆斩棘。
清同治年间动乱,身居偏僻荒台的达氏先祖依然难逃劫难。疯狂的劫掠者向着悬崖峭壁扶梯开凿,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庙宇房屋尽毁,神无安身之所,人无藏身之地。幸免于难者白天藏于山洞,夜晚菜汤充饥,台上的壕沟竟成了无数人的葬身之地。当荒山秃岭中再也挖不到一棵野菜时,无数青壮年被迫踏上了漫漫逃荒之路。他们风餐露宿,顾不上衣衫褴褛精神萎靡,只为寻找一线生机。疾病、劫匪、野兽时刻威胁着他们的生命,眼见前路茫茫希望渺茫,大部分人只好折戟而归,重返家园。 
民国九年,达家川发生七级左右大地震,房倒屋塌,天昏地暗,余震长达七天之久。民众扶老携幼,寻食索衣,夜宿土坑。灾难迫使部分人家从台上搬迁到台下,重建家园。特定的历史及地理环境、猝不及防的天灾人祸,使达氏一族以“生存”为第一要素,学会了与恶劣的环境作斗争,争取生存权、生活权,也因此铸就了达氏一族攻艰克难的家风文化。
二、克勤克俭的治家之方
民以食为天。恶劣的自然环境,使达氏一族主要种植糜谷、大麦、豆类、洋芋等耐旱作物,但由于干旱多灾,薄田低产,饥饿仍然时刻威胁着他们的生命。族人省吃俭用,绝大多数家庭实行封箱锁柜,按顿定量。而民国十八年的大旱灾,更使这个家族雪上加霜。整个村庄没有犬吠,没有鸡鸣。挣扎在死亡线上的饥民,剜野菜、拣草籽、剥榆皮、剁荆棘……老年人瘦骨嶙峋,小孩子头大项长,青壮年背井离乡,踏青海、走凉州,乞食奔命……到处呈现出“赤地干里无禾稼,饿殍遍野人相食”的凄惨景象。
黄河脚下流,滴水贵如油。达家台土地很多,但全都是旱地。人住在距离黄河一华里的高台上,悬崖峭壁上只有盘桓羊肠小道,人畜饮水十分艰难。妇女们从台下抬水上山,炎炎夏日常常大汗淋漓,寒冬腊月往往手脚僵硬。水的贵重与粮同等,水的节约与粮同步。洗脸洗碗用过的水,经过沉淀反复使用。
达氏一族被围困在万亩不见绿的古台上,居住简陋、吃饭困难,衣着不言而喻,仅能做到避体,以防寒御冷为主旨。祖祖辈辈都是粗布陋织,旧衣褂裳,世世不离椎梆纳底,层层加固。“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家无隔夜粮,身无二件衣”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生命遭受如此之痛,达氏家族克勤克俭、戒骄戒奢的的治家之风便由此形成。
三、忠孝友悌的道德之风
忠孝友悌的道德教育是达氏家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蕴含的家国情怀,更使一代代达氏族人为了国家利益,前赴后继,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达氏先祖十世世袭,七世宫保荣封,九百户,27人交织显职60余位,男功女荣,世室烜赫。六世祖达云忠君爱国,在西北数十年,惜兵爱民。作战时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名震西陲,“为一时边将之冠”。七世祖达寄勋(达云次子)挂平虏将军印,镇守昌平居庸关总兵。十世祖达先,初任峨边守备,继任浙江绍兴、台州总兵。历代世祖血战沙场,忠心可鉴。
中国人自古注重家庭团结,氏族抱团,有“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兄弟齐心,其力断金”等民间谚语。达氏一族居于达家台时,缺水少食住山洞。为了用石块打地基建房,族里便有了“抬水抱石头”的族规。每户人家在台下取水时,都要抱一块石头上山,供大家建房使用。这种朴素的集体主义思想,是氏族凝聚团结的基础。 
一个家族能够绵延繁盛,世代不衰,不仅仅取决于政治、经济地位,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支撑。达氏一族是边陲儿女,千年边陲繁衍,使他们重武轻文、性格粗犷、克强扶弱、好客重德。达氏家风非常重视人格道德建设,将儒家推崇的“仁义礼智信”“忠孝爱悌”等行为准则放在首位,这些族规,在现今社会同样熠熠生辉。
四、充满智慧的创新之路
创新精神是达氏家风文化的遗产之一。达川位于湟水河、黄河交汇东流的三角洲,水源丰富。但由于河床低洼无法形成水利,又因河水隔断交通,反为水害。同时,达川是青海、河州通往金城的咽喉之地,大批商贾、物资涌进达川,滞于河水两岸。唯有利用水资源,才是缓解贫困的唯一出路。智慧的族人在八盘峡、小茨沟、焦家河沿确定渡口,用木船和羊皮筏子展开水上运输,摆渡过往客商货物。同时利用水资源制造磨船,进行面粉加工。利用水利取代畜力,节约了劳动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滔滔河水流了几百年,但人们只能望河兴叹,农业灌溉始终是笼罩在族人心里的阴影。他们苦思冥想,伐林兴土,最终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在达川上车村湟水河边架起了一辆天车,实现了“湟河水从天上来”的梦想。随后,在今岔路、河咀两地各架一辆天车。随着百根辐条的转动,斗水成渠,千亩旱地变成了不求甘霖的水浇田,缓解了干旱之苦,开启了发展生产重农务本的新篇章。
古人曰“家正国清”,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几百年来,达氏家风文化源远流长,不断传承发展,成为滋养达氏儿女的丰沃养分。良好家风的熏陶,使达氏子弟求真务实,为官有官声,居乡有贤名。不论社会如何变革,环境是否优劣,始终敢于拼搏,勇于开拓,在岁月的霜冷长河中演绎着华丽蝶变,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着美好生活。
【作者简介】
达文梅,盟员,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教师。2020年出版散文集《且把时光煮成茶》。散文作品《三江口,何其有幸》荣获2021年第八届中外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景泰情缘》荣获三亚杯全国文学大赛金奖,并收录于2021年《全国文学精品选》。

责任编辑:民盟甘肃省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