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盟员社区 > 盟员心声
踏足红色热土,感悟革命深情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网站 http://www.mmzy.org.cn
[大] [小]
2011-01-11
走进“特园”,荡涤“心灵”
2010年5月19日 ,这是一个值得我深深纪念的日子,在这一天我走进重庆,走进特园,感受战争,感受民主。
作为一名刚刚迈入民盟北京市委工作岗位的新人,在领导的统筹安排下我便有机会和同事们一同前往重庆考察调研,不能不说是一种工作上的促动和精神上的激励。我们一行十余人抵达重庆稍作安顿,便马不停蹄地赶往位于渝中区上清寺嘉陵江大桥南桥头的特园——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
走进特园
这天,天一直下着绵绵细雨,仿佛在缅怀我们的革命先烈,阴沉的天空不禁令人想起抗战时期风雨如晦的重庆。
特园楼下台阶处是正在修缮的 “风雨同舟 共商国是”浮雕。雕塑以史实为背景,再现了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与各民主党派领袖、知名人士聚会重庆,共商国是的情景。
特园,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是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鲜英自己设计和建造的私人住宅,整个建筑群因鲜英号特生而命名“特园”,“特园”两个大字由鲜英次子鲜继明书写。
鲜英先生外号太平绅士,一方面结交广泛,另一方面嫉恶如仇,抗战时期,他将自己的住宅作为民主人士聚集的场所,是南方局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历史见证,也是民盟、民建、九三学社和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民革前身之一)等民主党派的诞生地。
1945年8月28 日毛泽东同志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民盟主席张澜与沈钧儒、黄炎培、左舜生、鲜英等前往机场迎接。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曾三次赴“特园”拜访民盟主席张澜。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上世纪40年代后期慨然书赠“民主之家”匾额。
遥想特园
“谁似这川北老人风流,善工书,善将兵,善收藏图籍,放眼达观楼,更赢得江山如画。哪管他法西斯蒂压迫,有职教,有文协,有政治党团,抵掌天下事,常集此民主之家。”这是民盟主席张澜为“民主之家”撰写的楹联。
从这首楹联中,我们可以看出特园作为民主运动的大本营,在抗战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与各界人士交流政见、讨论国事的重要场所。而事实上,从1938年到1947年,特园一直都是国民党的重点监视区,被国民党视为心腹大患。彼时的特园周围,行人寥寥,或许百米以外的楼顶上就架着数顶机关枪,用枪口死死地瞄准这里。
就是在白色恐怖氛围的笼罩下,在反动政府加紧政治迫害的艰难困苦的时刻,民盟鲜英先生挺身而出将自己的住所作为民主运动的聚集地,各民主党派先贤与中国共产党的精诚合作便在此展开,众位贤达为了推翻反动势力、解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纷纷为民奔走、为国请命。
祝福特园
特园见证了各民主人士坚定的信念和爱国的激情,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风雨同舟的艰辛历程,更见证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的确,亲临历史发生的地点,重温历史,这种真实的感受不是看文字、看影视作品所能比拟的,那是一种由衷的感慨和祝愿。
感慨的是我们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当年聚集在特园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而夜以继日辛劳的人们所追求的不就是当今和谐社会的幸福生活吗?祝愿的是为新中国的成立和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付出献血乃至生命的革命先烈们一路走好,相信他们在九泉之下看到今日的温情景象也该默默含笑了。
这次的参观着实让我感到自豪和骄傲,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让我们在仰慕先贤、追寻足迹的同时,更要薪火相传,共创未来。我坚信在我们每个人的积极进取、努力拼搏下,我们伟大的祖国必定会日益繁荣昌盛,傲立于世界之林。
无法释怀的红岩精神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封脚下踩,三九严寒无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一首《红梅赞》或许勾起了无数人的怀念之情,而亲临渣滓洞、白公馆的我却是怀着一颗震撼和敬畏之心。
从渣滓洞到白公馆
2010年5月20日 ,当我走近渣滓洞监狱旧址时,这里连绵起伏的地形令我震惊,整个监狱被绵绵的群山包围着,密密的电网紧紧地缠绕在墙壁四周。监狱周围有多处破落的碉堡,不免让人回想起当年五步一岗十步一哨的萧杀景象。走进监狱,我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凡是长官看不到、听不到、想不到的事情,我们都要替长官看到、听到、想到、做到”,“青春一去不复返,此时非彼时,此地非彼地,仔细想想吧,这是什么地方”……当年的口号依然清晰可见,这些“策反标语”时刻想瓦解先烈们的革命意志。审讯室内,皮鞭、铁鞭、烙铁、老虎凳、火盆、狼牙棒等各种刑具静静地摆放在桌上,经过岁月的积淀,这些刑具虽已锈迹斑斑,却依然让人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想当年这些刑具无时不刻不摧残着先烈们的肉体和灵魂。
院中的牢房都是3平方米 左右的小屋,黑暗、潮湿、阴冷,而当时我们的革命先烈平均数十人挤住在小屋内,面对着国民党的淫威酷刑和死亡威胁,依然顽强不屈、宁死不从。许多人或许会问他们当时是怎么熬住的呢?我确信的说:是信念,坚定的信念,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的信念。
从渣滓洞辗转到了白公馆监狱,我看到一面用红色绣花被面做成的五星红旗,草纸做原料、人手做剪刀撕成的五颗星星整齐地粘贴在被面上,或许看起来是那么得粗糙,但是那种神圣和庄严却扑面而来,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这是狱中先烈为迎接重庆解放而做的一面国旗,他们凭自己的想象,绣了这面国旗,并将之永久地保存在了内心深处。当他们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当五星红旗高高地飘扬在天安门广场的时候,他们却无法走在大街上和拥挤的人群共同庆贺,他们只能在心底里欢呼、用行动用眼神传递着喜悦之情。
不可忘却的江姐
回过头来,有一个人我们不能不提及,她就是江姐。
在牢房内,我听到一名讲解员说到了骇人听闻的“辣椒水”“烤人油”“点天灯”等各种酷刑。正是在国民党的严刑逼供下,有些同志的精神防线被彻底摧毁,他们把所有情报和信息和盘托出,成了国家和人民的可耻叛徒。而以江姐为首的革命烈士坦然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死亡威胁,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表现了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的大无畏精神。
江姐的热血洒在了渣滓洞,但她伟大的人格力量、坦荡的浩然正气、民族的坚定信念成就了“红岩”精神,代代相传。
永恒的红岩魂
在下山的途中,我的心情是沉重的,这是一种无以言表的感触和心灵上的颤动。如今,昔日的英雄早已逝去,但先烈们所铸就的红岩精神是永不磨灭的。红岩精神让共产党人和民主人士抵挡了敌人的严刑逼供,红岩精神让我们敬爱的战士粉碎了敌人的阴谋诡计,红岩精神让人民挺直了腰板当家作主。
凝望着山脚下一尊尊烈士雕像,我仿佛看到的就是一个个铮铮铁骨的红岩魂。巍巍歌乐山,熠熠红岩魂。这红岩魂是是一种精神,一种坚贞不屈、追求自由的斗争精神;是一种信仰,一种坚信共产主义必胜的信仰。让我们坚定信念,紧紧追随这种信仰,为了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祖国的繁荣富强自强不息、奋斗不止。
责任编辑:冯鹏飞
踏足红色热土,感悟革命深情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网站 http://www.mmzy.org.cn [大] [小] 2011-01-11
走进“特园”,荡涤“心灵”
作为一名刚刚迈入民盟北京市委工作岗位的新人,在领导的统筹安排下我便有机会和同事们一同前往重庆考察调研,不能不说是一种工作上的促动和精神上的激励。我们一行十余人抵达重庆稍作安顿,便马不停蹄地赶往位于渝中区上清寺嘉陵江大桥南桥头的特园——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
走进特园
这天,天一直下着绵绵细雨,仿佛在缅怀我们的革命先烈,阴沉的天空不禁令人想起抗战时期风雨如晦的重庆。
特园楼下台阶处是正在修缮的 “风雨同舟 共商国是”浮雕。雕塑以史实为背景,再现了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与各民主党派领袖、知名人士聚会重庆,共商国是的情景。
特园,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是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鲜英自己设计和建造的私人住宅,整个建筑群因鲜英号特生而命名“特园”,“特园”两个大字由鲜英次子鲜继明书写。
鲜英先生外号太平绅士,一方面结交广泛,另一方面嫉恶如仇,抗战时期,他将自己的住宅作为民主人士聚集的场所,是南方局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历史见证,也是民盟、民建、九三学社和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民革前身之一)等民主党派的诞生地。
遥想特园
“谁似这川北老人风流,善工书,善将兵,善收藏图籍,放眼达观楼,更赢得江山如画。哪管他法西斯蒂压迫,有职教,有文协,有政治党团,抵掌天下事,常集此民主之家。”这是民盟主席张澜为“民主之家”撰写的楹联。
从这首楹联中,我们可以看出特园作为民主运动的大本营,在抗战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与各界人士交流政见、讨论国事的重要场所。而事实上,从1938年到1947年,特园一直都是国民党的重点监视区,被国民党视为心腹大患。彼时的特园周围,行人寥寥,或许百米以外的楼顶上就架着数顶机关枪,用枪口死死地瞄准这里。
就是在白色恐怖氛围的笼罩下,在反动政府加紧政治迫害的艰难困苦的时刻,民盟鲜英先生挺身而出将自己的住所作为民主运动的聚集地,各民主党派先贤与中国共产党的精诚合作便在此展开,众位贤达为了推翻反动势力、解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纷纷为民奔走、为国请命。
祝福特园
特园见证了各民主人士坚定的信念和爱国的激情,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风雨同舟的艰辛历程,更见证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的确,亲临历史发生的地点,重温历史,这种真实的感受不是看文字、看影视作品所能比拟的,那是一种由衷的感慨和祝愿。
感慨的是我们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当年聚集在特园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而夜以继日辛劳的人们所追求的不就是当今和谐社会的幸福生活吗?祝愿的是为新中国的成立和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付出献血乃至生命的革命先烈们一路走好,相信他们在九泉之下看到今日的温情景象也该默默含笑了。
这次的参观着实让我感到自豪和骄傲,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让我们在仰慕先贤、追寻足迹的同时,更要薪火相传,共创未来。我坚信在我们每个人的积极进取、努力拼搏下,我们伟大的祖国必定会日益繁荣昌盛,傲立于世界之林。
无法释怀的红岩精神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封脚下踩,三九严寒无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一首《红梅赞》或许勾起了无数人的怀念之情,而亲临渣滓洞、白公馆的我却是怀着一颗震撼和敬畏之心。
从渣滓洞到白公馆
院中的牢房都是
从渣滓洞辗转到了白公馆监狱,我看到一面用红色绣花被面做成的五星红旗,草纸做原料、人手做剪刀撕成的五颗星星整齐地粘贴在被面上,或许看起来是那么得粗糙,但是那种神圣和庄严却扑面而来,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这是狱中先烈为迎接重庆解放而做的一面国旗,他们凭自己的想象,绣了这面国旗,并将之永久地保存在了内心深处。当他们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当五星红旗高高地飘扬在天安门广场的时候,他们却无法走在大街上和拥挤的人群共同庆贺,他们只能在心底里欢呼、用行动用眼神传递着喜悦之情。
不可忘却的江姐
回过头来,有一个人我们不能不提及,她就是江姐。
在牢房内,我听到一名讲解员说到了骇人听闻的“辣椒水”“烤人油”“点天灯”等各种酷刑。正是在国民党的严刑逼供下,有些同志的精神防线被彻底摧毁,他们把所有情报和信息和盘托出,成了国家和人民的可耻叛徒。而以江姐为首的革命烈士坦然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死亡威胁,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表现了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的大无畏精神。
江姐的热血洒在了渣滓洞,但她伟大的人格力量、坦荡的浩然正气、民族的坚定信念成就了“红岩”精神,代代相传。
永恒的红岩魂
在下山的途中,我的心情是沉重的,这是一种无以言表的感触和心灵上的颤动。如今,昔日的英雄早已逝去,但先烈们所铸就的红岩精神是永不磨灭的。红岩精神让共产党人和民主人士抵挡了敌人的严刑逼供,红岩精神让我们敬爱的战士粉碎了敌人的阴谋诡计,红岩精神让人民挺直了腰板当家作主。
凝望着山脚下一尊尊烈士雕像,我仿佛看到的就是一个个铮铮铁骨的红岩魂。巍巍歌乐山,熠熠红岩魂。这红岩魂是是一种精神,一种坚贞不屈、追求自由的斗争精神;是一种信仰,一种坚信共产主义必胜的信仰。让我们坚定信念,紧紧追随这种信仰,为了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祖国的繁荣富强自强不息、奋斗不止。
责任编辑:冯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