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上,崔永元手持60多年前的小人书,讲述内蒙古民族题材的老电影。平实的语言、有趣的道具、充满悬念的故事,立刻吸引了观众……这就是纪录片《内蒙古民族电影70年》的开场。这部纪录片萃取1949年到1965年的民族老电影和改革开放后荣获国际大奖、国家大奖的作品之精华,请著名艺术家讲述影片背后的故事,再现了内蒙古民族电影的珍贵镜头,凸显了内蒙古民族电影的优良传统。其不媚俗、不庸俗、不低俗的价值坚守,在国际电影市场竞争无比激烈的当今时代,显然具有思想引领意义。
一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被清王朝、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府长期统治的内蒙古将何去何从?故事片《内蒙春光》不仅旗帜鲜明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也为之后新疆、宁夏、广西、西藏建立民族自治区积累了经验。为此,1950年毛泽东同志将其改名为《内蒙人民的胜利》,这部影片成为新中国民族电影的奠基之作。
由此开始,内蒙古民族电影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太多的第一。恩和森是第一位蒙古族电影演员,广布道尔基是第一位蒙古族电影导演,敖德斯尔是第一位能够用蒙古语和汉语双语写作的编剧,通福是第一位达斡尔族的电影音乐作曲家,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是第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的电影制片厂,《草原晨曲》是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珠兰其其柯是内蒙古电影制片厂第一任女厂长……伴随着新中国电影事业前进的步伐,内蒙古民族电影硕果累累。
当“沉浸式异形立体投影”的天幕上出现了一位美丽的藏族姑娘时,我们可以看到1952年珠兰其其柯主演的《金银滩》。这部影片与《内蒙人民的胜利》一样,表达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使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建设美好家园”的主题。继而,1953年,反映牧业合作化题材的《草原上的人们》在《敖包相会》的歌声里出现在银幕上。
接着,崔永元又讲述了蒙汉合作的、在当时很有影响的老电影,如王心刚与葛根塔娜联袂主演的《牧人之子》、朱文顺与珠兰其其柯联合执导的故事片《草原晨曲》、云照光与王晓棠主创的故事片《鄂尔多斯风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等等。这一系列作品将讴歌英雄的艺术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塑造英雄自此逐渐沉淀为内蒙古民族电影的优良传统。
二
《内蒙古民族电影70年》涉及影片70多部,老中青三代艺术家117人,受访优秀艺术家52人。凡是内蒙古民族电影的优秀人才,都如约而至,尽情讲述,把民族电影精品和自豪感留在了长长的胶片上……
无论是老一代艺术家于洋和勒格尔玛(杨静)讲述周恩来同志关怀民族电影发展的往事,斯琴高娃讲述自己“没有上过大学却在文艺团体和社会的大课堂颇有收获”的成长经历,还是三宝通过音乐讲述为影片《嘎达梅林》和《天上草原》作曲的文化感悟,以及金鸡奖影帝影后宁才、艾丽娅、娜仁花、巴德玛等回忆获奖影片的创作逸事,都妙趣横生、非常感人。
接受采访的蒙古族女艺术家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您可以看到主演《二嫫》《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告别》的艾丽娅、主演《牧人之子》的葛根塔娜、主演《额吉》《天上草原》《黑骏马》的娜仁花、主演《东归英雄传》《圣地额吉纳》的哈斯高娃、主演《诺日吉玛》的巴德玛、驰名中外的表演艺术家斯琴高娃,以及著名的女导演麦丽丝、新锐导演德格娜等。
见到像妈妈一样的老厂长葛根塔娜,艾丽娅异常激动,她把双手放在右膝上行了一个蒙古式“蹲拜礼”,之后两人紧紧相拥。这个细节让我读懂了草原民族传统文化里的感恩和传承。
作为影视界常青藤的斯琴高娃,无疑是影片中的一个闪光点。平和的话语,沉静的神色,让我再一次悟出什么是“去留无意、荣辱不惊”的淡然和风范。当有人赞誉斯琴高娃的表演“达到蒙古族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平”时,她立刻打断说:“不能这样讲。我只是其中的一个,只能说我还算合格!”然后她对艾丽娅和哈斯高娃说:“你们在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在北京电影学院毕业。我没有上过大学的。但我十几岁就到内蒙古歌舞团当演员了,一干就是15年,这就是我的大学。我在这里学到了乌兰牧骑精神,学到了很多本领”。
三
时间,像一条贯穿线,经典的内蒙古民族影片像一颗颗宝石,缀挂在上面,以其不同的光泽而熠熠生辉。有的一直伴随着祖国的脉搏而跃动,有的发自内心地不断歌颂英雄,有的坚守对草原文化的思考和自我确认,也有的用“马背动作”弘扬蒙古马精神。其中,塞夫、麦丽丝的影片无疑是“中国民族电影标杆”之作。20世纪90年代,在电影市场的奋力搏击中,“探索出一条民族电影的康庄大道”,是塞夫、麦丽丝矢志不移连续推出《东归英雄传》《悲情布鲁克》《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初心”。
影片里,当人们回顾这些震撼中国影坛、井喷式的优秀作品时,“撑起了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一片天”之美誉是伴随着泪水酿就的。
《东归英雄传》是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第一部闯市场获得巨大成功的影片,它开启了内蒙古民族电影在历史中挖掘文化资源、在文化资源中寻找英雄的创作之风。说到这部片子,女主角哈斯高娃哽咽地几乎说不下去:“大家特别怀念我们的导演塞夫老师……导演不仅让我们熟悉剧本、熟悉戏中的对手,还要熟悉草原和山丘,熟悉自己要骑乘的马匹。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很辛苦。但是,导演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一直影响着我后来的演艺生涯。”
通过这部纪录片不难发现,在电影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在美国大片和媚俗“神剧”的冲击中,要坚守“与国脉相通、讴歌英雄、文化自信”的内蒙古民族电影传统,很不容易。
回望70年的发展历程,内蒙古民族电影人一以贯之地扎根基层生活、关心国家命运,坚守文化自觉、讴歌民族英雄,与民心相通、与时代共进,在影像中彰显“蒙古马精神”,自觉履行着民族电影的“文化责任”。
(作者单位:内蒙古艺术学院)